这篇稿子其实在心里已经构思已久,可能是因为自己过于懒惰,或者是缺乏下决心的心思,数次下笔,写了一半,都全部删除掉。从2014年开始,说给自己下一个目标,就是在每年的生日写一篇文字,说说这个年头发生的事,让自己还有些存在感。
对于一个出生在夏天的人来说,每当过生日就意味着这一年已过半,今年的生日让我倍感焦虑,因为已经踏入25周岁了。
25岁跟20岁的生日区别在于哪里呢?我想应该是心境的不同,更多的是有了一份敬畏,比20岁的自己更接近了解自己。就在今天,看了一篇关于『李宗盛』的文字,里头说道:成长,就是和自己不断和解的过程。
我很喜欢这句话:和自己和解。那和解的是什么?应该是内心,敢于直面内心深处的恐惧与焦虑,和内心深处常常『拧巴』的心结达成一个和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磨练心智。那磨练什么?跟欲望斗争和忍受寂寞孤独相伴。
三月份,与三个好友合伙做事,开始大家都特别兴奋,认为凭借四个人的一致努力,肯定能取得一个好的结果,在经过接近四个月的磨合后,最终草草收场,失败而终。我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心智不成熟』。一帮人想要合伙做事,首先应该双方都已经有了一颗成熟的心智,这一点我们四人根本不具备。过于年轻,对人的理解不够,是事情的看法也不够深刻,当然最关键的是执行力不够。最终导致四个月内没有一点结果,也造成人心不稳,团队人员先后出走,不了了之。
始终没法忘记的是,一次外出到中山谈市场,那段时间我们跑遍了整个中山,一家一家地洽谈客户,但是依然没有收到任何结果,当天晚上八点走路回到酒店,路上几个人都特别颓废,四人里有三人对我们在做事产生了怀疑,究竟值不值得做下去,唯独只有老张,他有没有怀疑,我到现在没了解清楚。只是那晚,只有他最乐观,带着大家在中山的大马路上大声唱歌,唱着崔健的『假行僧』。
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生活的随机性。说的细一些就是:生活中哪些属于随机性?如:人生成功、男女恋爱、生老病死?之所以想在25岁聊话题是我觉得能够更好地区分生活中哪类事属于随机性范畴,应该是年轻时的一笔思想财富,能够接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各种随机性事件,然后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它,那么我认为你会做得更好,更接近你想要的结果。
我们这一代成长的教育环境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如果把这条定律用于考试,那么它是能被正确验证的。可惜用在生活,可能就不奏效了。
我喜欢的一个作者张宏杰老师常在一本书里说道:中国人有个思维模式『如果……就……』
比如:如果我努力读书,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如果我努力工作,就能获得成功。如果我有钱,就能快乐等
这样的思维模式会给我们对生活造成误解,觉得生活是单线式的。很多人因为无法走出这样的思维模式,会觉得生活欺骗了他,会有怀才不遇的负面情绪,甚至觉得这个世界是丑漏的,是恶意的。
这并不能全部归结于我们的教育环境的弊端,应该是我们缺乏理解对生活随机性事件的教育。
生活对真实面貌应该是痛苦与快乐并存,所以别期待当你解决了一个痛苦就没有了烦恼拥有快乐。
从小每个父母都会和你说,好好读书,看上高中就好了。当你如愿考上高中发现并非他们所说那样。这时父母和班主任又冒出来说,好好读书,考上大学你就解放了。好好学习,成功拿到学士学位证找到一份好工作就好了。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
真实的情况是当你解决了一个痛苦时又冒出了一个新的痛苦,所以我们应该有一个『游戏的思维』,一路升级打怪,一直持续到生命的终点。
18岁在球场和兄弟打完球坐在场边边和可乐边聊天的乐趣并不比40岁在商务场合签下一个又一个合同的乐趣少。最怕你在对未来患得患失的焦虑中度过,同时又失去了当下的乐趣。
金庸老先生说:『人生最难胜负心』,我想说的是:『十年后,一切都是下酒菜』。很多事情现在无法解决,干脆置之不理,让时间去等待,而我们今天遇到痛苦与乐趣,都会在十年后与好友边吃火锅边喝酒时,一起下肚。
2017年7月20日
广州 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