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皮囊》这本书的时候,我的人生角色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转变 —— 从陀螺般转动的满天飞的职业女性变成以生孩子作为新事业的家庭主妇。
突然多出来的时间,让曾经满脑子如何提升业绩,如何激励团队,如何开发新产品新客户的我,莫名地恐慌。曾经以为熟悉到烂的生活,此刻面对起来,却如此遥远如此陌生。一种闷闷的委屈情绪在心中不断滋长,变大,渐渐地,有了呼之欲出之势,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的相关推荐,据说,它能让你哭,看的时候要避开人群备好纸巾;据说,它能让你看到自己也能温暖灵魂。我想,也许我需要哭一场,为情绪找一个发泄的出口,我也需要温暖自己的灵魂,因为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它一直陪我在欲海中沉浮,而我却从未关注它的喜恶与冷暖。于是,我毅然买下了它并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我读了很久很久,一个月仿佛一个世纪那么久。我看到了自己,远去的父亲,走散的朋友以及生命中来来往往的许多人……
这是一本纪实性的散文集,由14篇非虚构的小故事组成。作者曾经是一名小镇青年,经历着小镇的变迁、人心秩序的变化,从父亲的残疾后与疾病的抗争、父亲的离世、母亲的执着、挚友的离开、大学舍友的自杀、儿时玩伴与小镇人物的命运,再到对自我、家、生活的反思,从中看到各种各样的欲望、人性与现实,最终,用阿太的一句话与自己和解 ——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这欲望与污浊便是“皮囊”。
从这14篇文章中,我总结出了三种皮囊。
第一种:活在世俗之下的皮囊
在《母亲的房子》中,我看到了为了在世俗的眼光中争一口气,固执地坚持把将要拆迁的房子继续建完的母亲。书里说,我知道这房子是母亲的宣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
在《张美丽》、《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中,我看到了受困于世俗、渴望挣脱世俗,却最终逃不脱世俗而被世俗扼杀的小镇人物。书里说,有时候人会做些看上去奇怪的反应,比如,越厌恶、越排斥的人和地方,我们却越容易纠葛于此,越容易耗尽自己所有就为了抵达。又或许,是因为,我知道,人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
读这几篇文章的时候,画面感是丰富的,对世俗的愤慨与无可奈何的悲哀情绪是强烈的。也许与作者同为小镇出身的人也许是因为处于相同的年代,我仿佛回到了我的小镇,看到了生于世俗,长于世俗而后又死于世俗的乡里邻里。世俗告诉我们,你应该遵规重矩,活在格子里,如果越出格子,你就是离经叛道,你就是大逆不道,你就该被千夫所指,然后要么在世俗的唾沫中爆发,要么死去。我也看到了自己,那个被世俗呕得沉沉闷闷的无处发泄的自己。我听到世俗的声音说,你是不是傻啊,放弃几十万年薪就为了生个孩子;还有的声音说,女人就不该有事业,你早该放弃事业去生孩子;更有声音说,我们就看看她生不生得出来,别扑腾到最后是一场空……
这本书有种魔力,用几个贴近你生活的人物,让你看到自己,让你直面你一路以来的生长环境,更让你去反思 —— 是甘愿活在世俗的皮囊之下,还是遗世独立超越世俗而活,活出自己的一套标准,进而成为别人的世俗?选择权在你自己手里。
第二种:与命运抗争的皮囊
在《残疾》中,我看到了拖着半身瘫痪的躯体,在跌跌撞撞中,在台风中,在用坚强建立的虚幻秩序中,与捉摸不透的命运顽强抗争的父亲。书里说,疾病彻底击垮了他。他就像是一个等待着随时被拉到行刑场的战俘,已经接受了呼之欲出的命运。这种绝望反而释放了他。
在《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中,我看到了在不公的命运之下,一个个人物在疾病、死神面前,谨小慎微地、小心翼翼地生存。书里说,在这里,他们第一次像尊重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一样,那么尊重自己的肉身。死亡不是疾病的目的,疾病是尽可能占有身体,用自己的秩序统治那身体。所以最简单的死和最简单的创伤都是最低微的疾病。
在《我的神明朋友》中,我看到了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后,转而把对丈夫的思念还有不安与信仰寄托给神明们的母亲。书中说,要离开镇海宫的时候,母亲转过头,对镇海宫里端坐着的神明笑了笑……我再一次相信神明了。
读这几篇文章的时候,眼泪一直是不断的。为那残酷无情却又让人捉摸不透的命运,也为那不畏惧命运不甘愿屈服于命运的人们的一次次抗争。
这本书用几个很用力活着的人物,告诉我们,真正难的,不是死亡,而是如何与我们自己的命运和解,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建立属于自己的秩序,然后勇敢坚强地生存下去。这让我想起了尼采的一句名言: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始终要失去它。
第三种:被欲望裹挟的皮囊
在《厚朴》中,我看到了一直活在梦想中,用务虚的方式生存,却最终不堪现实打击而早早落寞凋零的生命。书里说,他以为他现在到达的,是整个世界的入口,他以为再走进去,就是无限宽广的可能,他以为正在和他对话的,已经是整个世界。
在《海是藏不住的》中,我看到了面对危险、欲望、诱惑掩耳盗铃的形象。书里说,那片海,沉浮着不同的景致,也翻滚着各自的危险。生活也是,人的欲望也是。以前以为节制或者自我用逻辑框住,甚至掩耳盗铃地掩藏住,是最好的方法,然而,无论如何,它终究永远在那躁动起伏……我希望自己懂得处理、欣赏各种欲求,各种人性的丑陋与美妙,找到和它们相处的最好方式。
在《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中,我看到了以发展为名,不断被改造的面目全非的城市。书里说,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浑浊。一潭池子里的水和放在观景台上的水,永远是池子丰富也美丽。
在《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中,我看到了生活抛给我们的问题,是正视还是逃避?书里说,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与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是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在《回家》中,我看到了各种各样被定义的家,以欲望之名下,家,显得那样沉重而遥远。书里说,家不仅仅是一个房子,几个建筑物,家,就是这片和我血脉相连、亲人一样的土地。累死累活地奔波,就是为了体面地回家。人学会站立,是任性地想脱离这土地,因此不断向上攀爬,不断抓取任何理由——欲望、理想、追求……
在《火车伊要开往叨位》中,我看到了乘着时光列车飞逝的你、我,如何对待我们的生命以及来往于我们生命的形形色色的人。书里说,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进我的骨头,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我总在慨叹,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也总想着躲进艾佛列德·德索萨的《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伤一样》的诗里,可生活的最残酷的真相是:没有如果,而《去爱吧,像不曾爱过伤一样》是诗歌而不是生活。我们可以选择的,是始终怀揣着出发时的梦想,拥抱第一次去爱的勇气,然后像罗曼·罗兰说的那样,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还仍然热爱它。
掩卷的那刻,我发现我那堵在胸口的沉沉闷闷消失不见了,与其说我借由对书中触发泪腺的情节与人物释放了情绪,不如说这本书让我卸下重重的世俗与被欲望裹挟的皮囊,与自己与命运和解了,不论你是逃还是留,生活的真相就在那里,何不活得洒脱一点,大胆一点,既然生命不论怎样都是负重前行地走一遭,何不爱自己多一点点,何不享受生命多一点点?
林柳青儿会员投稿渠道:https://www.jianshu.com/gt/cefac9481662f5b6 本文由【青—故事优选C】收录,荐文编辑 :椰子coconut
【青—故事优选C】为简书会员合伙人林柳青儿创办专题。仅推荐林柳青儿旗下会员文章上榜。专注于青苗计划,培育会员提升写作能力。详见我们助力|青——故事优选C计划
专题创办:林柳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