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爱奇艺上线了郝蕾和老戏骨金燕玲主演的新片《春潮》,电影海报昏暗压抑的色调映衬着看起来完全不快乐的祖孙三代。影片中郝蕾饰演的单身妈妈郭建波,和金燕玲饰演的控制欲极强的母亲纪明岚是一对矛盾重重、彼此折磨又无法割舍的母女。
在日复一日的互相伤害和互相忍耐里,母女间的裂痕已无法修复。直到最后,病重的母亲陷入昏迷,郭建波淡淡地说,“你安静了,世界就安静了”。
“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这是电影海报里的一句话。其实这句话读来更像是一句警语,警示着母亲们要和孩子怎样相处,要给予孩子怎样的原生家庭。
读《父母的觉醒》的时候,一下就联想到了这部电影,这段相爱相杀、恶劣到无从修复的母女关系,背后无疑有着一个没有觉醒的母亲。
《父母的觉醒》是一本从心理与情感层面讲述教养之道的书籍,作者告诉我们,父母的觉醒和改变才是教育的真正开始。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只有放弃了自身的虚荣心、自负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接纳孩子的本真,才能与孩子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当然,在接纳孩子之前,父女也先要接纳自己,身心平和的父母,才能引领孩子也成为心智健全的人。
这本书的作者沙法丽萨巴瑞,是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如今为美国著名的正念心理学专家。她运用自己在正念生活与觉醒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帮助过各类人群。《父母的觉醒》这本书也让许多来自世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父母,完成了从不觉醒到觉醒的蜕变,享受每一个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当下。
读完《父母的觉醒》,想想究竟什么是“觉醒”呢?作者说“觉醒”意味着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保持清醒,无论过去、当下还是将来,乐于面对与解决问题,而不是妄图控制或改变它。
01对于过去的觉醒
都说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用一生治愈,因为童年的创伤会一直萦绕在我们心头,除非我们自己有能力将其治愈。
作者认为如果父母太过专注于自己过去的创伤,而不能对孩子的需求做出应有的反应,那么孩子长大后不仅会感到内在的空虚,而且还会感到心灵的分裂。因为他们童年的很多感受也从未被父母“看见”,他们最本真的自我从未得到过发掘,所以无从谈起存在和失落。
结果他们将会一直满世界寻找真实自我的映像,寻求一切有可能弥补自身的缺失。这样的孩子很容易陷入消沉,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可以在消沉中找到自我的映像,找回久违的一直在寻找的认同感。过去的痛苦却挥之不去。
当他们成为父母后,可能又会和他们的父母一样的父母。
书中40岁的乔纳森因为自己在童年从未获得过接纳,他从记事起就认定自己在这世上不受欢迎。成年后后的他也总认为生活是残忍而不公的。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在婚礼里,乔纳森都不信任任何人,总觉得自己会遭人背叛。他不良的情绪也带入了父亲的角色中,成为了一个非常强势的父亲,孩子们都对他敬而远之。
如果父母不能忘记自己过往的伤痛,孩子也必然深受其害。其实也就像《春潮》里面的母亲,因为自己过去经历和屈辱,把对前夫的恨延续到女儿身上,用自己过去的伤痛来惩罚自己的女儿。结果呢,两败俱伤而已,两个人都生活在几十年的痛苦不堪里。
所以,对过去的自己,我们也应该有一种觉醒。学会和过去和解、和自己和解。只有摆脱了旧日的创伤,我们才能做一个健全的、快乐的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学会疗愈自己。
02 对于当下的觉醒
身为父母的我们,其实很容易陷入传统的长幼关系:父母永远是对的,父母永远是居高临下的,如果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那一定是孩子的问题,父母则是无需改变的。
而作者提到,事实是教养孩子的历程不应是家长“对”孩子的模式,而应是家长“同”孩子的模式。我们需要做到的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孩子和谐相伴。这就是觉醒的教养方式。那么如何在当下做一个觉醒的父母呢?
接纳孩子也接纳自己
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甚至在孩子的整个幼儿期,我们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任何时候都无比地可爱,即使有些时候也会有小任性,但依旧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小天使。
慢慢地他们长大了,会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我们就会觉得他们怎么不像“别人家的孩子”,他们应该“怎么样”,他们应该承载我们的梦想,他们应该变成我们期待的样子。
我们忘了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他本真的样子。无论他是喜欢安静,还是一刻不停,无论他是温和善良,还是烦躁易怒,我们都应该接纳他们本真的样子。
任何时候都倾听他们的心声,看见他们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思想,让他们知道父母对他们的爱是没有条件的,我们因为他们存在而开心。当一个孩子知道他们可以在父母这里获得认同和接纳,那他也会以温暖的心灵来接纳这个世界,并在成年以后拥有强健的情感世界。
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接纳,也并不意味着毫无原则地纵容,告诉孩子纪律和规则同样重要。
除了接纳孩子,作为父母,我们也要学会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有许多局限和缺点,接纳自己有时候会对孩子做错事,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生活,接纳自己渴望成为觉醒的父母,偶尔也会有间歇性的不觉醒。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不能全面接纳最真实的自己,那就永远无法接纳我们的孩子。接纳孩子和接纳自己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接纳孩子的程度同接纳自己的程度成正比。
放下父母的自负感
自负感对于作为父母的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如影随形。因为孩子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好像有足够的理由在孩子面前充分展现我们的自负、我们的权威。读过纪伯伦的散文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身为父母的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所触动。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给孩子我们的爱而不是我们的想法”,这刚好契合了作者所说的觉醒。陪伴孩子成长的日子,放下我们的自负感,放下我们的很多自以为是,放下我们“永远正确”的高高在上,看见孩子的感受,听见孩子的声音。这样我们才能成为彼此人生旅途里亲密无间的旅伴。
教给孩子生活的智慧
我们知道现实不会时时美好,孩子小时候我们陪着孩子一起经历成长里的喜怒哀乐。但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我们,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欢喜忧愁,教会孩子面对生活的智慧尤为重要。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实面目后,依旧热爱生活。
特别喜欢书里关于生活的这段描述:生活本身富有各种形态、色彩、类型的智慧,无需惧怕,也无需抵抗。引导孩子接受各种境遇,既不要抗拒,也不要斗争。如此以来,他们将会学着心平气和地创造自己的生活,把生活看作是一个成长过程中的伙伴,而不是一个敌人或者征服者。
教会孩子不管生活怎样,依然善待生活。善待生活的人,必然也是内心觉醒的人。
03 对于将来的觉醒
每个父母都会设想,孩子长大了自己想让他做什么。
就像书里那位日复一日在冰场陪着女儿训练的母亲,每天都一丝不苟地监督着女儿的每一个滑冰动作。因为她自己的夙愿就是让家里出一位花样滑冰的“明星”。她像很多父母一样把自己没能实现的理想都寄托在女儿身上了,却丝毫没有想到这是不是孩子最理想的生命轨迹。
考上名校,然后当一名医生、律师、科学家,大部分父母认为孩子最好的未来都应该是这样。作者告诉我们,早早地就为孩子设定好了教育、情感、事业的轨迹,其实是限制了孩子自身的发展模式。孩子年幼的时候,需要充足的空间发掘与表达自身的志趣倾向。而我们的任务则是愉快地回应他们,表示对他们的欣赏和尊重。
我们应该对孩子的将来抱有哪些期望?
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就是: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身安全。不要将自己不切实际,一厢情愿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让孩子追逐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家长的梦想。这是每一个为人父母的我们都应该谨记的。
一直坚信育儿即育己,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让自己成长和疗愈的过程。为人父母,本就是一场育儿、育己的觉醒。从不觉醒到觉醒的过程中,父母学着以开放、尊重、理解的心态对待孩子,彼此陪伴,又彼此成就,这就是最好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