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里住着两个人吧
一个对自己说:“算了,今日不要写文了吧。”
另一个反驳道:“怎么可以呢,你怎么又变的懒惰了呢,那你之前说好的计划呢”
在两个人中间挣扎着,还是来写文了。
懒惰的我,快两个月了,才看完两本东野圭吾的书,《白马山庄杀人事件》和《虚无的十字架》。
世界十大名著还是最近买回来的呢,一本还未开始翻看,现在可以开始翻阅了。
当初看完《白马山庄杀人事件》时,没有多大感触,也没觉得有什么要写的。对于这种侦探推理类小说,由于自身的推理思维的缺乏,感觉全文都是关于鹅妈妈的英文诗歌,通过追踪诗歌的顺序来推理诗歌中藏有的秘密,最终慢慢引出杀人凶手。在推理小说中,本书应该是情节环环相扣,前后文字都能有所联系,随着事件慢慢的进展过程中,发现前后事物的联系。总体来说,觉得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暂时也是一本读过的推理小说而已。
对于《虚无的十字架》这本书,就不一样了。这本书,说实话,在间间断断过程中,时至昨日才看完,真正想要看完,是因为近日来看到了关于“江歌”案件的新闻,有些内心的思考,并且在看到这个新闻的瞬间,想到的便是这本书,这本书中当时正看到滨冈小夜子写的关于是否废除死刑的文稿。所以想到把这本书看完。
对于最近关于“江歌”的新闻,从“江歌”的被害到现在的整个过程,展现出了很多的人性。刘鑫在当初凶杀现场,将房门紧锁,连带闺蜜也锁在了外面,一门之隔,使自己逃避了死亡,其实当时的那种举动,在那种场合,受到惊吓,出于害怕和人性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出那种举动也是情有可原的。只是事情发生后,还心安理得、开心过自己的生活,对于闺蜜的妈妈在网络上的被骂,不出面澄清;对于江妈的一切行为进行威胁;对于江妈的要求见面一再推脱。在生活、工作受到困扰,最后也是出于舆论压力的情况下,与江妈见了一面,见面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从这个可以看出,第一、刘鑫之前并没有因为闺蜜因自己命陨而发自内心的愧疚,不然不会在自己好友被害没多久,可以过得那么开心;第二、她是因为自己的生活、工作受到事件影响、家庭名誉受损,才想要出来解决问题,才想要和江妈好好谈谈,其实她并没有想要好好谈谈、帮助江妈的意思,只是想要挽回一些名誉和被世人污垢的自尊心而已,而江妈只是想要她能够帮助她来在签名状上签名,毕竟想要陈世峰被判死刑,她是最好的人证。
关于这些也只是个人从网上了解到的信息,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就只有当事人本身最清楚。
有时候觉得本身受害者的性命已经无法挽回了,现在人们关注的不是罪犯的行为,反而是那些幸存者的行为。经过网络这个平台的传播,毁的便是几家人了吧,而已经受害的人也再也回不来了,幸存者还要在这世间备受煎熬,遗族的伤心减不了半分,那么凶手在哪里呢,又真的会有忏悔之心吗?
当然对于本事件,我不想过多评论,本就是局外人。但是我觉得作为旁观者,更多的要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现在的青年人的心理健康应该得到关注,如果不是在情感问题的处理方式里走入死胡同,又怎么会做出如此这样偏激的事呢?
今日我是想就我看的书来聊聊自己的感悟的。
至亲被害,凶手自首,其实受害的是好几个家庭,最伤心的便是遗族。当然被害着家属肯定希望血债血还,只不过如果凶手被判死刑,而本身没有任何愧疚之心,他只是在认命,接受死刑这件事而已,那么即便被判死刑,对于罪犯的惩罚就有用了吗?
也许从某个角度来说是有价值的,首先遗族的一个目标达到了,还有就是再没人因为这个凶手受害了。但是对于减少遗族的痛苦只是短暂的不能再短暂的了。因为逝者已逝,已成定局,死去的亲人再也回不来了。
如果坏人做了坏事,被关进监狱,为了获得自由,他们在里面各种表现好,出来后,他们没有收入,只能重操旧业,继续作恶,那么监狱是不是个虚无的十字架呢,只不过,就算是个虚无的十字架,也要让坏人们继续承受着。
但如果,那些本性善良,只不过一时冲动,做了坏事,之后他们用后来的一生去忏悔,去赎罪,这种人又该如何去令当别论呢。
人这个主体,本就带有私人感情的,又何谈的来完全公平呢。
也许我们都是造物者的实验品而已,如果这世间万事和平,每个人都一模一样,那么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