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大的语言
说话是我们每天都会进行的事情,会说话是人类能够生存到今天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以色列青年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中提到,只要是动物就会有属于本族群的语言,但那些都属于简单语言。
猴子们统一在某个地方进行觅食时,会派一只猴子望风,提醒附近存在的危险情况,简单语言在于只能传达简单的信息和命令,遇到危险时,猴子发出来的警示可能是“老虎来了”、“老鹰来了”之类的。
而在智人的语言丰富起来后,智人用语言描述事件,甚至描述未来,比如第一人对第二人说:“明天,打猎,一人一块肉!”第二人点头,开心得不得了!
丰富的语言带来了认知革命,智人的语言可以通过传达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为自己带来臣服、合作以及交易。
语言是人类战胜其他生物并且最后统一地球的决定性关键。
我们的祖先通过语言巩固了智人的历史地位,而且语言不断在发展,然而我们很多时候却在使用语言慢慢毁掉自己。
二、非良性沟通的恶果
西楚霸王项羽在战场上是何等的英雄,但为何最终会败给刘邦这个小人?
在刘项大战期间,刘邦因自知不敌项羽,便使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君臣关系,范增贵为楚营的亚夫,已辅佐项羽多年,按道理项羽不应该怀疑范增。
项羽曾把范增请到中军大帐议事,却在营中对范增进行羞辱,最后范增终于忍受不了,便离开了项羽,并在离开的路上病死了。
范增一走,项羽就后悔了,但是为时已晚,最终只能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
项羽在怀疑范增后,一直对范增采取的就是冷暴力,怀疑、羞辱、不搭理,这就属于非良性沟通,并且在一步步逼近范增的底线,如果项羽愿意和范增进行一场良性的沟通,结局是不是又会不一样了呢?
我们的祖先智人用语言统治了世界,而我们大多数时候却在用语言毁掉自己,想想是不是挺愧对祖先的。
那么,如何进行一场良性沟通,《非暴力沟通》所提到的四个要素能够很好解决这个问题,《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美国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通过这四个要素,就可以为90%的沟通搭起一座良性的桥梁。
三、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1.学会观察
观察的定义就是:仔细观察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客观地陈述观察结果。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想想带评论的观察有哪些,“你在胡说八道”、“你是个差劲的球员”、“你怎么这么懒”,以上三句话你说给任何人听,不出意外他们都会向你翻个白眼并在思考怎么反驳你,因为这三句话就包含着对他人的评价。
那么不带评论地观察是什么,将上面三句话转化一下,“你刚才说你一天可以做到100万的销售额”、“刚才这场比赛,你投10个球进了2个”、“你换下来的袜子有一周没洗了”。
这时对方会想些什么,“嗯,没错”、“好像是这样”,这时双方都不会存在负面情绪,因为负面情绪根本没有产生,就更不会传递。
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
对于不带评论的观察,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准确的经过量化后的句子表达出来。
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像“每次”、“曾”这样的字词表达的是观察结果,“总是”、“从不”这样的字词表达的是评论。
2.表达感受
表达感受就是表达自己此时的情绪,情绪就是内心真实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何为感受?何为想法?
在《非暴力沟通》中有一个例子:
有一对夫妻参加非暴力沟通研讨班,期间太太对先生说:“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先生的反应真的就像她说的那样,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太太很生气,马上对马歇尔抱怨:“看!他总是这样。坐在一边,闷声不响。和他过日子,就像对着一堵墙。”马歇尔尝试体会她的感受:“你是不是感到孤单,希望先生多体贴你呢?”太太立马表示认同。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太太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看法,而马歇尔表达的是太太的感受,太太说出的看法会让丈夫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并且会觉得委屈,这样,双方的关系会越来越疏远。
一般来说用“我觉得”、“我认为”来表达的是想法,比如“我觉得我今天的演讲糟透了”、“我认为我被忽略了”。
表达情绪需要的是情绪词,将上面两句话进行转化:“作为一个演说家,我有些失落”、“作为这个团体的一份子,我有点孤单”。
表达看法大多数情况都是对他人或自己的指责、批评,其以事情为主,而表达感受只是在说明此时自己的心情,以人为主。
3.表明需要
在表达完自己的感受之后,我们一定要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怎么挖掘出自己真实的内在需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由需求主导的,正是有这样的需求,我们才会去做这件事。
我们一日三餐都要吃东西,是有饱的需求,喝水,是有滋润的需求,这些是生理需求。我们参加亲子关系培训营,是有想和亲人建立良好关系的需求,谈恋爱,是有爱与被爱的需求,这些是生理需求。
很多人会觉得:我肯定知道我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了,其实不然,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的真实需求。
真实的需求应该是强调自己内在的心理诉求,想要得到什么,而非指责他人。
这里再一次提到了指责他人,比方说你今天跟一个朋友约好去电影院看电影,但他迟到了半小时,你可能会说:“我很失望,因为你比我们约定的时间晚到了30分钟。”
这似乎没什么毛病,但这句话里出现了“因为你”,这个“因为你”就表示我现在这样都是因为你怎么样,这就是误解了自己的需求并在指责他人。
找到自己真实的需求:“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准时看这部新出的电影。”一定要强调自己的感受是因为自己的某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不是别人的原因,这样就不会让人有在指责自己的感觉。
4.提出请求
感受表达完了,自己真实的需求也挖掘出来了,最后一步就是提出自己的请求。
提出请求也会存在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很多人在提出请求时都是在说我不希望你做哪些事,而不是我希望你做哪些事。
一位女士在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后回家对丈夫说:“你每天都花超过12小时的时间在工作上,我很不开心,我希望你少花点时间在工作上。”丈夫果然减少了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三星期后,女士发现丈夫报名了高尔夫球比赛。
这似乎很滑稽,很多人内心呐喊:这摆明了就是要你回家多陪陪老婆孩子嘛,这都不懂。这是因为我们陷入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心理误区”,你以为他应该能懂,但他确实没懂,这就需要我们提出正确的需求,即我希望你做什么。
转化一下“你每天都花超过12小时的时间在工作上,我很不开心,我希望你每周有三天时间可以正常下班回家陪我和孩子。”这样说出来,丈夫不但会减少工作时间,也不会去打球赛了。
第二个误区是提出的是命令而非请求,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
听到命令时,不管是服从还是反抗,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某一天休息,你想和一个朋友一起出去散散步,但是他拒绝了,大多数人要么就是死缠烂打,要不就是爱咋地咋地,但是学过非暴力沟通后你会询问他:“最近的工作让你感觉有些累,所以你不想出来走吗?”
真正的请求是:一方面,我们需要提出自己的请求,同时,在对方说出“不”的时候,我们需要去体会对方真实的感受以了解为什么对方会说“不”,只要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对方,我们也就不会再去试图说服对方。
四、结语
非暴力沟通不是为了让我们去掌控别人,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而是在互相坦诚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关系,一旦这个关系建立起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更加畅通无阻,并产生良性结果。
引用《非暴力沟通》中的一句话:
我想,如果我们注意的是别人的需要而非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将发现别人并没有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