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随着信息传播的爆炸,“焦虑”这个词突然从一种病种变成了一种普世情绪。
为此我专门查了下这个普世“焦虑”的定义:
现实性焦虑所表现的是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反应是与现实威胁的事实相适应的,是一个人在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一般反应。
我们所有的焦虑其实都来自对于目标的差距感而产生的情绪,在今天这个社交网络时代尤为显得猛烈。
想想自己小的时候,或者以前通信不那么发达,物质不丰裕的时代,好像并没有今天这么焦虑,而到了今天,物质极度丰富,技术工具极度发达,原来只有领导人才能知道的信息,而如今我们同样可以迅速通过互联网获得。
并且如今的新概念也层出不穷,原来的百年一变,十年一变,到今天的一年N变,一天N头条的节奏。
这不由得让自己多想:是什么让今天的人更焦虑了?
这还要从概念的定义来找答案,从上面的概念用更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
焦虑是因为自己现状跟预期差距变得更大了,越大越焦虑。
按道理不应该啊,今天物质这么充裕,技术这么先进,我们怎么还会有那么多不满足呢?
你想多了。
我们大量的需求不以我们有多少而变化,而是以对生存环境中的其他个体比较而产生缺乏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来北京这件事:
很多人把来北京工作当成一个目标去满足,但真正到了北京后却发现自己的需求已经变化了,看看在北京的同事朋友都有房子,于是又产生了在北京能够有自己的房子的需求,等到满足名额,贷款借钱买到房子,却又发现,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住上学区房,等到换成学区房了,又变化了,身边的人纷纷出国,移民……。
如此,没完没了。同样的例子跟赚钱一样,王健林说先定个小目标,赚一个亿,这大多数人不可及,但是更多的人想的是有10万,100万就满足了,等到他们赚到了后,他们仍不满足,还想要更高。
简单说就是缺乏感是个变量,就如同薛定谔的猫理论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你是否有满足的时候,去满足的同事,他本身也已经变化了。
再回到今天思考的话题,既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今天才发生的,那为何今天会各位焦虑呢?答案很简单:
这个时代,产生缺乏感的效率更高了,更快了。
虽然今天物质极度发达,每天大家都有肉吃,有酒喝,但大家并不满足,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每个人可以快速的跟全球的熟人比较,能不更焦虑吗?
每个人都可以即时的看到自己认识的人在各种晒和“显摆”,本来自己因为之前人的“显摆”,已经定了一个小目标,突然又发现目标变化了,因为身边有更强的人。。。。
如此,在自己现实和不断长大的欲望面前,自然就产生了更强烈的焦虑。
这有解吗?
如果仅仅是从单维度的普世金钱价值竞争上看,这无解,基于金钱的财富比较里,毕竟只有少数人赢,大多数焦虑,这个世界最有钱的也只有一个不是吗。
但是:
我们的一生毕竟不是比钱多少的一生,而应该是幸福的一生,从这个角度上讲,那就换成了另外一个问题?
即如何让自己这一生过的更幸福?
我个人的观点就是学会建立自己的非金钱财富观,或者是多维财富观。
有句话说的好:与其更好,不如不同。通过自己的主动投入,让自己拥有更多维度的财富收益,反而幸福的概率更高了。从这角度讲,凡是让自己一生更长久幸福的财富都是财富。
学会运动,就会让自己身材更好,状态更好,对一生的健康和气质有很好。学会写作和分享就会让自己获得更多的认同,更多的朋友,更多的影响力,也对自己一生的自我实现有一定帮助。学会绘画或者艺术创造,也会获得更多人的欣赏,同时自己从更多的艺术品中获得快乐。
选择比勤奋重要,在一个维度里,实时的跟这个世界上的人比较,胜算可能几无。而构建自己幸福的多维财富能力,也许会让自己更优雅的过好这一生。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