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发这篇文章的时间,是我刚刚结束这次TEDx之旅的当天晚上。我把文字稿整理发出来,希望是对自己这一段时间的总结和回顾。有人问我最近有段日子没有更新了。是的,设计业务繁忙,而我常常喜欢阅读之后兴起之余才会提笔写点什么,而写文章不是总结的唯一方式。对于期待我能频繁更新的伙伴,我可能要说一句抱歉,但我近期不会进行调整。以下为这次活动的内容。
正文
很小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做过一件事情,列计划排时间。我们相信写在纸上的,事情就成了一大半,这就是最早的“时间管理”。但说实话,我并不喜欢“时间管理”这个词,很多人失败,恰恰就是因为这个词本身。
一、时间管理源起
我大学读计算机专业,是个准程序员。毕业后成为游戏策划师。3年后,转行做交互设计师,那一年我26岁。“如何跨越转行前那3年所造成的知识短板?”是我当时面临的问题。于是,我开始接触到各种时间管理、效率管理的方法,比如番茄时间、TODO、四象限方法、三只青娃等等。
我用番茄时间提高专注力、用TODO安排工作任务、用四像限决策突发事件、用三只青娃来做计划。用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些方法都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同时需要坚持很久后才可能看到效果。年轻人是没有耐心的,我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持续激励和从整体改善生活状态的方法。就在那个时候,我知道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和“时间记录法”。
《奇特的一生》记录了俄罗斯科学家-柳比歇夫和他的“时间记录法”。柳比歇夫是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横跨多个学科。这其中离不开他自创的“时间记录法”——对时间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事务,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每天10个小时睡觉和充分的娱乐情况下,还能有这么高的著作产出,这一点对我充满了诱惑,另外,能知道自己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于是我找到一个APP(atimelogger2)开始随时记录时间。但我终究是高估了自己,断断续续使用半年,却依然无法完整的持续统计一天的时间。
二、时间管理的基础是知道“时间都去哪儿了”
明智的讲,当时我应该放弃这个方法,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方面。但我就是想做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于是我开始思考:“时间管理到底是什么?”、“无法坚持,真的是我自己的原因吗?”。最终,让我想到了它,我称之为“时间链”。
很多人管理时间开始于“计划”,然后相信坚定的执行、坚持下去,终有一日能铁杵成针、获得更好的生活状态。然而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件事情,管理时间源于我们对现状不满,需要管理不好的部分,这个没错。但是哪部分不好?标准是什么?相对的,哪部分是好的?这些又是从哪里选择的?于是,我发现“时间管理”的前提条件其实就是要清楚“时间都去哪儿了"。而这正是"时间记录法"的核心。
三、生活是由事件顺序组成的
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它看不到摸不着、平均分布、无法集中或分散、拿不走搬不动,客观上无法被管理。所以“时间管理”究竟是在管理什么呢?人体最小的单位是细胞,然后是器官。身体不舒服,医生会说器官需要治疗,而不会说细胞需要治疗。同样的道理,如果把时间比做细胞的话,把生活比做身体,那么一定有一个概念是与器官相对应的。这个概念能帮助我们诊断生活,理解时间对生活的影响,它就是“事件”——组成生活的一个个事件。
由此,我也改变了对时间管理的第一看法:
“时间管理”这个词是错的,正确的是“事件管理”,而生活是由事件顺序组成的
同时,它也让我发现了最简单的事件管理方法:知道下一件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就可以,有个小秘诀,是在做事情之前在心中默念“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是xxx”,这其实是一个自我暗示的过程。
我一直没有午休的习惯,这个时间我都会到公司楼下的咖啡馆,点一杯咖啡看一小时书,也因此影响了一些同事一起利用午休时间阅读。但后来这些同事都放弃了。在这件事情上,我只会以阅读时的投入情况和结束时是否开心为评价标准(而不是会阅读多久),关注事件本身能让比关注时间更让我们持久和愉悦。
四、注意力仅能集中于一件事情
生活是由事件顺序组成的,这句话背后还有一层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注意力在某一时刻上只能关注一个事件,绝不可能是两个,即我们只能关注当下的事件。
于是,我改变了对时间管理的第二个看法:
某一时刻,注意力只能集中于一件事情,绝无可能一心二用
这个道理提高了我的专注力,也让我不再心存侥幸——同时处理多件事情会比一件一件做更快。
我有一个习惯,上厕所的时候会划手机,我的注意力大多部分被手机占据,这导致我上厕所的时间比较长,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就少了。所以,在我刚统计时间的时候,我特别想知道洗漱+上厕所的时间有多久。
当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对上厕所的策略进行了调整:用一件更少占用注意力的事情去替代“看手机”,去回忆之前发生的事件——它几乎不怎么占用注意力,上厕所时间大大被节省了。
五、接纳自我和目标,是时间记录法的关键
我用一年时间彻底养成了时间记录的习惯,也积累了大量数据,发现了我的生活时间使用情况。
在为自己的坚持窃喜的同时,却发现一个问题:我根本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数据,如何用它们来让我的生活状态更好。于是我重新阅读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中居然也没有讲如何使用数据,它和柳比歇夫一起离开了这个世界,成为了未解之迷。
在2017年初,我的家庭和工作也出现了波动,我的母亲腰间盘,会痛的晕过去,她一个人在外地工作,我非常担心。而工作处于上升期——先后成为一个项目和设计团队的负责人,项目上领导盯的紧,团队上则因领导变更需要稳定。那段时间我最怕两件事:给母亲打电话没人接、下属找我聊天谈心提离职。
“时间记录法”可以用强理性去调整弱理性的事件,但却无法处理诸如家庭工作变故的非理性的事件,这正是它的边界。在这些事件的影响下,我慢慢怀疑这个时间记录法的有效性,怀疑它是否真的值得去坚持。
后来有一次,我在一档电视节目《奇葩说》中,看到老罗的一句话:
“成长就是你遇见一件事,你无法接纳,然后你,咵!整个心理人格全部碎掉,整个自己碎掉,然后把那个你原来讨厌的东西,你看看,这个时候你做两个选择,第一个,啪,扔掉,重建,第二个选择,放进去,重建,第二种叫成长,第一种是不成长。”
这句话将我内心的焦虑撞个粉碎,我突然让我知道了焦虑的来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尊神,人们将它投射出来,塑成金身放在高台上膜拜,拜的尊的其实就是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我们修持各种法门,以期达到那个“想成为的样子”——“时间管理”不正是那个通向“心中那尊神”的法门吗?
当我们与“心中的神”有差距时就会痛苦、焦虑,这一切都是来自于对自己的否定。“为什么是我遇到这种事情?”、“我为什么无法解决这些事儿?”、“我为什么没成为期待的样子?”。
所以,我改变了时间管理的第三个看法:
将“时间管理”当成一辈子的修行,接纳当下的自己,以“想成为的样子”做为修行目标
于是,我从心底拥抱现状,不再拒斥它。以能解决当前问题做为目标,去调整我的时间。增加我的工作、睡眠、学习时间,增加管理工作在总时中的占比,增加陪伴母亲的时间,减少娱乐时间,高效利用通勤等可复用事件的时间。
每周做下周计划,每周、每月做时间和事件的总结,根据结果和真实感受,再去调整接下来的时间。
由于是以我的主观感受来进行调整,生活慢慢的、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让我感受舒适的样子。如今,我已经完整统计时间达2万小时以上,每天保持2小时学习阅读、1小时运动、8个小时工作,7.5小时睡眠,还有1.5小时的娱乐。另外讲一句,母亲的病也没有再犯,后来她回到老家,有亲人陪伴,让我放心不少。
我有很多朋友包括家人,对我的这种做法又爱又怕,一方面,通过简单的记录时间了解改变自己充满了诱惑,但却也有一个问题“这种时间记录会不会像一个紧箍咒,把我的生活区分的井井有条,但也限制了自由”。对,我们对自由有天生的追求。疯子和自由职业者谁更自由呢?正常的人应该都会选择后者。疯子和自由职业者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前者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任何计划性,而后者则计划了自己爱干的事儿,并且去严格的执行。我们对自由的定义往往都会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看起来倒是和疯子的想法一样。看起来严格的时间规划并不是限制我们行为的过程,而是体现于最舒服状态的结果。所以,终极的自由是建立在计划和严格的执行之上的。
六、完整时间记录方法
时间记录法帮助我完成了职业转型的跨越,而我也对时间管理进行了三次认知升级。时间管理究竟怎样才是正确的?我希望我的方法能够对你有所启发,也找到自己的时间管理法。
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在故事中,每个人都背负着十字架缓慢艰难的前行。其中有一个人忽然停了下来,他似乎在想着什么。他想“上帝啊,这个十字架太沉了,我想砍掉一块”。于是他砍掉一块后,继续前进,感觉的确轻松了不少。走着走着,他又想“上帝啊,十字架太沉了,请再让我砍掉一块”,于是他又砍掉了一块,走的更轻松了。走着走着,谁料,前面突然了一个又深又宽的沟壑,附近没有其他路可以走。后面的人慢慢赶了上来,将身上的十字架当做桥架在沟壑上,从容不迫的跨过沟壑。这个人如法炮制,但他的十字架已经被他砍掉了一大块,不够长。于是,在别人继续前进时,他只能留在原地默默看着。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伙伴加入自我成长的行列,时间管理需要坚持,但它终将有一日,会成为我们跨越沟壑的好帮手!
后记
2018年3月24日,厦门TEDx“跨越”主题的第一场终于在木浦路上的鹭岛时光书店顺利结束,而我也完成了这18分钟的演讲。这次“时间管理”的演讲起意于最早之前参加Ivan的跨界论坛,他对我的鼓励是我参加这次活动的主要原因,而我也寄希望通过这次分享,能重新梳理我2年以来在时间管理上的心得。石磊老师在朋友圈感叹18分钟对于传达信息的难度,这无疑与我的感想不谋而合。18分钟内,如何能够将复杂的时间管理心得和方法传达清楚?在没有互动的情况下,保证听者听的不枯燥,还可以有所收获?这对于擅长圆桌互动式分享的我充满了未知和挑战。3个星期,放弃运动时间(最近总有肚子上的肉变多的错觉)和阅读时间,利用工作之余的一切时间进行准备,前后一共调整了5版演讲大纲、4版文字稿、3版PPT,这无疑也是对我时间管理的一次坚难挑战。
得益于最近在看的一本书《用户故事地图》,我利用卧室的一面墙以“故事地图”的方法搭建大纲结构。这算是地图的首次应用,而我也无数次在这面墙前静立思考——它的确是很好的方法,我相信如果将它应用于项目设计之中,也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用完了两打便签纸、墙漆濒临被贴掉之后,终于形成了看得过去的大纲初稿。下图是壮观的整图,现在还在我的墙上贴着,真是不忍心把它们揭下来(不过后来的大纲还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上调整,它的内容需要精简)
特别感谢厦门TEDx的创办者Ivan能给我这次机会,因为这次活动让我看到那么多有趣的事,认识了这么多有趣的人。感谢预演时伙伴们的建议,让我在演讲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感谢活动结束后一起交流的伙伴,让我意识到我的研究和探索是有价值的;感谢同一场的另一位讲者——石老师在设计上对我的启发;感谢自己,又总结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持续的认知和总结,才能持续的生长。
期待下一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