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次给初二的孩子咨询,孩子在咨询了5次之后情绪和状态稳定了很多,人也开朗了不少,事情在朝着好的一面在铺展开,心里也很为他高兴。可是在第六次的时候,忽然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这孩子忽然变得消沉,抗拒不愿意说话,有一种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受,有一丝挫败夹杂着很多疑问。那次咨询不咸不淡没有任何突破和进展,事后,我找了孩子的母亲了解情况,那一天很凑巧正好母亲也来到了咨询室,孩子显得很委屈,母亲面露责难,场面有一丝尴尬。母亲示意孩子懂礼貌要和我打招呼,孩子怯生生的叫了一声老师,母亲眼睛露出不满,开始抱怨你这样小声和人打招呼还不如不叫。孩子头低的更低了。
这个场景多日都在我脑海回想,我想日常生活中,孩子和母亲的生活方式大概就是我那日看到的一样,孩子做和不做,以及怎么做,似乎都是错的。我们的孩子表现的那么手足无措,内心慌张,家长完全看不见,孩子去做了,说你不如不做,做了你也做的不好。那孩子到底做还是不做呢?或者说要怎么做呢?孩子内心完全是浆糊一般。孩子那一刻心里再说:我到底要怎么做呢?
所以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例子,双重束缚让很多人无所适从。
信息发出者所发出的信息是双重信息,一个是A信息,一个是B信息,A和B信息则源于两个不同的渠道或层面,这两个信息对接收信息者的要求或接受信息者从信息中所解读的含义是相反的。而且这两个信息是在同一时间一起发出的。例如:
1.信息发出者所发出的语言信息层面是你要和我亲近,而身体姿势层面是你不要和我亲近。
2.另外一个例子是父母从当代文化层面要求孩子要有创造力,要有独立精神,但在传统文化层面给到孩子的信息却是一直要求孝顺父母、服从父母和听父母的话。
3.父母一边打一边骂,一边警告孩子:不可以在学校里打骂其他同学。
4.父母声色俱厉地底指责孩子:你太不懂事了,以后对我要尊重,要有礼貌。
5.一个父母在孩子这里说另外一个父母的坏话,让孩子说自己的好。一个父母在孩子这里说另外一个父母的坏话,这本身就是不好的。
6.父母行为的层面一直在控制孩子上网,孩子经常不能做到按照父母的要求上网,对孩子的上网状态一直不满意。父母对孩子说:你要自己学会控制上网。
7.父母的婚姻出现了问题,其中一方在潜意识里感情上特别依赖孩子,以补偿自己夫妻情感的缺失,于是孩子看到了父母潜意识里的需求,就不断地制造问题来吸引其中的一个父母,来满足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帮助,从而实现对孩子的情感依赖;而在意识的层面里,这个父母又不同意孩子用这种问题或症状的方式来帮助父母的潜意识里的需求,要求孩子不要有问题和症状,控制住问题和症状。
接收信息的一方,如果服从A信息的指令,就违反了B信息的指令;如果服从B信息的指令就违反了A信息的指令。不论是对A信息指令还是B信息指令,服从和不服从都不行。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个困境之中,你无法逃脱。
面对这两个信息的不一致,你无法去表达。而对于双重束缚的制造者与双重束缚者都有着不良的影响。
1、对双重束缚的制造者,会困惑、愤怒、敌意、麻木、远离或隔离。
2.对经常处于双重束缚者,对自己会贬低、否定和愤怒。会经常处在无助、无价值和无意义的状态。
3.自己也会变成对自己和他人制造双重束缚者。
所以在面对现实的双重束缚的困局时,作为双重束缚的制造者我们一定要觉察和反思自己的行为,有没有发出双重的指令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家人,或者我们是否曾经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浸染。发现有这样的模式,首先要告诉自己,我正在被双重束缚制约,我需要厘清思路,需要重新组织构建我的认知系统,把自己想说的话反复的琢磨,并做到言行一致,再去发布指令。
如果你处于双重束缚者的位置,你要清楚的知道,我之所以感到无所适从并不是我的错,你要静下心来,想清楚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什么才能真实的表达我自己,并有正确的认知体系,比如什么才是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要求。当然这个过程会比较痛苦和漫长,你需要咨询师帮助你一起走过这段过程。因为在这样的困局中,无论是我们的父母还是孩子都是被影响的人。我们需要一起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