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袁姐发来李亚琦老师的"成长不再烦恼"直播课,今天学习后,有两点感受比较深。
学习动力:不是个性问题,是普遍都存在的问题。
思考:一个人做事情的动力是什么?
1. 这件事是我的事。
2. 是对我有用的事,让我可以得到想要的部分,
3. 我可以做得好的事!而且是我擅长的事。
4. 这件事是有趣又好玩的。
帮助孩子对学习有动力的方法:
第一.让孩子真正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就会有动力!
第二.清晰学习的价值在哪里。
第三.知道可以做好。
第四.学习可以快乐。
外驱动力:外在世界的要求:威逼利诱:持久度不够
内驱动力:内在的持续的恒久的动力,才能真正取得学习的价值感,觉得自己是可以做好的。
家长需要:思考把孩子学习的本领交还给孩子、相信、支持、辅助孩子找到梦想与学习连接,不要过度苛刻要求孩子的成绩。
解读反思:动力问题,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工作、生活都会有提不起劲没有动力的情况,所以我们大人也要先接纳孩子没动力的问题,再想办法去帮助他。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又何况是孩子呢?找找孩子没有动力学习的根源。
帮助一个孩子对学习有动力,最主要的是父母要有边界感,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才能让孩子对自己负责任。
如果父母边界不清,过度干涉孩子,变成了孩子为父母去学习,甚至一旦父母用威胁控制甚至是逼迫的方式去让孩子做一件事或是学习的话,孩子自然也就会反抗或是没有动力继续学习。
利用奖励诱惑的方式也会让孩子的学习动力没有持久性,因为孩子的学习靠物质奖励并不是长久的,一旦没有外在的激励,孩子自然也就没有动力。而经常唠叨督促,强化了孩子做得不好的一面。
比如孩子洗碗洗得很慢,父母说,你洗快一点啊,你怎么这么拖拉啊,这些都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如果孩子在边洗碗边玩泡泡,这是学习探索的机会,也在体验各种感觉,这些都是内化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让他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的一个过程。
而不是批评和指责,浪费水啊,洗得不干净等等,可能会让孩子下次更不愿意去洗碗,因为父母的过多干涉,孩子体验到很多不好的负面感觉。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允许孩子去学习去尝试,我想得到尊重的孩子,在父母的无条件的爱,和自由的环境下,一定更有动力去尝试学习更多的东西。
所以要孩子有内在的驱动力,一定是孩子意识到这件事情是我的事,我愿意和主动去做,或是我有兴趣去做,做成后我有成就感,而且是我相信我可以做到的。
孩子通过自己反复的尝试,不管失败了或成功了,父母都接纳他,孩子才有归属感(不管我做得怎么样,父母都爱我接纳我)和自我价值感(我是有价值的,我是有用的),这些都是孩子不断尝试学习和不断努力的内动力。
如何与孩子沟通?
1、关系问题:青春期孩子强烈需要得到话语权和选择权,并渴望与父母亲平等,对话关系平等性,父母交还话语权、选择权给孩子。
2、目的:懂而不是改。
3、技术和方法:耐心的看着,用心的感受、倾听孩子内在需求。
4、语言简洁,不罗嗦,指令清晰,语言引导。
解读及思考:很多父母认为的沟通方法是:我说你听。可是实际上这种沟通方法并不可取,这也就是为什么孩子在背后不听话的缘由。
沟通问题其实也是关系的问题,孩子希望和父母的对话关系是平等,孩子和父母的尊严都是平等的,他们希望有自己的话语权和选择权。
只是往往很多父母都忽视了孩子的真实需求,以我是父母权威的一方,注定了关系的不平等,也注定了沟通的失败。
很多父母都是带着有预谋的沟通的目,你不对的,我要改正你,你是错的,你要听我的。这样的沟通目的本身就处于不对等的关系,孩子肯定也不会听你的。
往往父母的沟通技巧都是以说为主,忽略了倾听孩子的感受。所以沟通,沟而不通,也就达不到交流解决问题的作用。而真正高品质的沟通技巧是你说我听。
父母要经常传达给孩子这样的信息:我愿意更懂你,更了解你,我想知道你是怎么想的?你有什么打算?你的计划是怎么做?你需要得到我怎样的支持?等等,当孩子能够感觉到父母的倾听的时候,孩子的心门才可能打开。
每一个人都有情绪,孩子有情绪不是问题,害怕有情绪才是问题的,有情绪的人才是完整的。需要我们引导孩子,如实清晰向我们表达反应他的情绪问题,我们也要看到情绪背后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所以要读懂孩子,而不是想着要去改造改变孩子,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真正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