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时候,明明一点也不饿,却无可抑制地想要找点东西吃。对东西的质量没什么追求,只是单纯追求数量。
很不幸,我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我是在上大学之后养成这种习惯的,每次下课路过食堂,即使不是饭点,都无可抑制地绕进去,买点东西吃。因为害怕长胖,所以一边克制自己吃的欲望,又要一阻止自己那种想吃的欲望,实在是难受。
我怀疑自己心理出现问题了,去网上一搜,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人很多。比较值得信赖的答案是,吃只是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孤独。最文艺伤感的解释是,胃里满了,心就不会那么空了。
我不禁问自己,难道我真的有那么孤独吗?
更多时候,我不是标榜孤独是一种境界吗,懂得享受孤独的人才不至于迷失。我到底是怎么了,怎么会这么会如此矛盾呢。行动与心,心与行动,我真的无法完全统一起来。
回顾自己的大学校园生活,我发现我并没有交到什么朋友。即使是大学室友,也是那种平平淡淡,偶尔侃侃大山的同学关系。在我的心底,这应该算不上朋友吗?我也曾想,大学四年,相聚在一起,实在是一场缘分,理应倍加珍惜。可是转念一想,或许这些人,大学毕业后,就不会再有什么联系了吧。大学生活的终结,于我们而言,只不过是又一个不怎么联系的寒暑假吧。
至于其他的同学,可能也只是素淡之交。说过话,打过招呼,但也仅仅留在互相认识的层面。或许你们会因为上同一场选修,坐在一起或者心照不宣地为彼此占过座位;或许你们会因为在班群里互黑,而在私下约出去吃饭喝酒;或许你们会因为待在同一个部门,有过更多的交谈与合作。但即使这样,你也会发现,大学的朋友是那样难得。
我后来想过原因,大概是遇到知心之人本就是一件难事,何况大学生活,本就是一场孤独的战役,尤其对那些想要在大学里拼搏一把的人来说。再者可能就是,成熟后的我们都缺少了一种主动性。大学后的我们,总是在起初短暂的兴奋感之后,一下子陷入深深的疲惫感。逃离了高中炼狱般的生活,一头扎进大学温暖舒适的温床里,无心学习,也无心做一些走心的事。
很多时候,我也遗憾,甚至悲哀于自己惨淡的大学关系。然而,比起虚假的好感与费力的维系,我更偏爱真实的疏离。
如今,我最好的朋友还是高中时的同桌或者初中的同学。我们会偶尔想起对方,在微信上一聊就是几个小时,也会约着出去玩。在他们面前,自己也似乎更加真实。他们陪伴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孤独。
可是,在大学校园里,因为明白了不能一直等着一个人跟自己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逛街,我选择了一个人,走更快、更自由、更孤独的路。
刘同说,孤独不是没人陪,而是没人懂。所以,大多数人都是孤独的吧。只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群孤独者,他们总想着要吃饱。他们只是选择了一种方式来稀释自己的孤独感,虽然这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愚蠢而暴烈,但比起把什么都压抑在心底,这已经是最好的舒缓途径了吧。
“孤独的人,总要吃饱”这句话,其实是一本书的名字。作者是张佳玮,逛知乎的时候多次看到他,还有一本书叫《无非求碗热汤喝》。遗憾地是,我没看完他的作品,大概是知道那些有关于事物的温馨小故事。那个时候,临近放假,我就把书匆匆还回去了。但至今,依旧感谢那本书。因为在我被这个书名吸引的那一刻,已经说明我是一个孤独的人。而也正是那本书,陪伴我度过了那样一段孤独的时光。
我常常孤独,也常常想着要吃饱。但后来我渐渐明白,如果精神层面饱了的话,胃或许就不用那么饿了。我可不是要用精神食粮代替真正的进食,只是为了心与胃的双重丰裕。或者说,为了减肥,胃可以适当虚空,但心呢,可心一定不要有一刻的萎靡。
孤独还在,充盈在心,便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