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沉思录·4》
在行动之前,冲动使我们难以公正地评估自己的计划……马勒伯朗士神甫所说,只要我们愿意,任何冲动都能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和对它们对象的合理性。
在行动结束后,冲动逐渐平息,原来曾让我们充满激情的事物,现在变得了无生趣。激动的情绪就像突然发作又突然停止的阵痛一样,等到风平浪静之后,我们就会依照最公正的眼光来揣测自己的行为。这次的评估除了徒增沮丧和悔恨外,并不能保证我们下次一定不会重蹈覆辙。我们对过去的行为所抱有的看法,决定了我们对自身品质的定位。几乎没有人会正视那些让人觉得麻烦和难堪的过去。就像只有勇敢的外科大夫才会若无其事地给自己的亲人动手术一样,也只有那些勇敢的人才会直面自己行为的缺陷,揭开自欺欺人的面纱。
无论是行动时还是行动后,人们都无法用旁观者的眼光来公正地审视自己的行为,而只是片面地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适宜。
我们最致命的缺点就是竭力否认自欺欺人,这是人类生活中很多纠纷的根源。如果我们能够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自己,或者用洞悉一切的眼光看待自己,那么我们就会有所改进。
上帝不会放任我们的缺陷,也不会允许我们永远自欺欺人。
旁观者对观察到的行为产生相应的情绪。亲切、庄严或恐怖的行为会使旁观者产生喜欢、敬仰或惧怕的感情。只有实事求是地观察行为激发的感情,才能确定关于对象和感情的普遍原则。
这些普遍原则通过人类感情的一致认可之后,当我们再争论那些难以判断的道德问题时就有了统一的是非标准。我们的行为是否正义,都可以用这个普遍原则进行判断。
习惯性的反省使我们铭记那些普遍原则,用它们来纠正我们利己的感情。我们在特定的情绪中,自私的情感会扭曲我们的判断。普遍原则指导我们此时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当我们遭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冤屈时,出于自私的愤怒,可能会用对手的生命补偿自己。但对别人行为的观察,使他明白这种报复是过于残酷的。只要他受过适当的教育,就会在任何场合都禁止自己有那种残忍的报复行为,并把这一观点当做普遍原则来对待……当他决定坚持原则,不使羞耻和悔恨伴随自己一生时,他的灵魂就会感到平和。相反,更加强烈的冲动驱使他投身刚刚决定放弃的事情,这些矛盾搞得他精疲力竭。最后,他在绝望中做出了事关重大又无法挽回的行动……但是等到冲动过去,他站在公正的旁观者的立场上看待自己所做的一切,才会感到那些所谓完美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在使他悔恨和焦虑。
出处:P658——P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