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 下半年逢八廿三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切瞬息万变,也总会有些一成不变。
偌大一个中国,东南西北有着近乎天壤之别的习俗差异,更包括饮食差异。
与我而言,认识一个地方的人,总是先从他所来之处的饮食开启话题的。
聊到陕西,我能流着口水把大大小小的面馆儿说个遍,泡馍一定得是手撕的,再加一句你们贾三包子铺的灌汤包真是人间美味。还会顺带着说一句临潼的石榴有多甜。
说到山西,两眼发光的惦念着那儿的羊汤,舌尖儿涌上平遥牛肉的醇香味道。凉拌的碗托儿得浇上层辣椒油。闭上眼睛回忆起的陈醋的芳香。
到了河南,就是各种各样的汤,羊汤牛汤胡辣汤,有滋有味儿的咂摸着嘴。
或者是新疆的烤串儿,兰州的拉面,重庆的火锅,胶东的海鲜,东北的酸菜,广东的早茶......
食物,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地域的标签。
以前觉得,食物,只不过是自然的馈赠,代表着一个地域的脾气秉性。后来发现,一切的思乡之情都是从食物开始的,思乡是在想念那个地方的食物,包括那些地方的饮食风俗。
北方是一个很重视节气与饮食的地方。除却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更有头伏的饺子,二伏的面,三伏的烙饼摊鸡蛋。又或者冬至的饺子,腊八的粥。
听说,吃过这些就能平安,冬天也不会被冻掉耳朵了。想想有点可笑,实则是一个地域同乡之人情愫的寄托。
几年前看《舌尖上的中国》,说不出是什么,确有无数人为此落泪。美食满足味蕾的欲望,更是勾起浓浓思乡心切。
朋友离家,母亲会在随行的包裹里放几瓶自制的水果罐头。父亲出差,奶奶会给他装上一盒刚出锅的辣椒酱。对于家乡的思念,都是从满足味蕾开始的。
实际上,味蕾的体验是比我们头脑中的过往更为真切的记忆。就算是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也还是会怀念一些味道。
很多年前大街小巷卖的绿豆糕的味道,如今在香精添加批量化生产下,早就遗失掉了。这儿的冰糖葫芦没有了以前的酸甜,无花果儿干儿也变得没那么好吃了。
冬天走过食堂看着排气扇冒出的带香味儿的蒸汽,总怀念幼儿园时候的饭菜。又或者时不时思念起军训营中的大米粥,不知道是何来的香甜。
我以为这些载满回忆的食物的香味,远比地铁里的韭菜味儿馅儿饼,街边儿的长沙臭豆腐或者转角处的炸鸡排味儿更动人吧。
今天是腊八节,早上的711摆了满满一排腊八粥。想念家中腌制的腊八蒜了,待到大年初一启瓶儿,就着饺子下肚儿,辞旧迎新,一切圆满。
味蕾连心,思乡情真。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平台壹件晓事(only_one_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