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此句出自于丰子恺的《不宠无惊过一生》一书中。我们把它稍作修改放到李鸿章身上,就再恰当不过了。
未来不迎,过往不念。安心当下,埋头苦干。像一头田间埋头工作的老黄牛一样,肩负着大清王朝的沉重担子,一步一步的往前拱。
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安徽合肥人。一米八的高个子,有着东方魅力的清末重臣。
这里讲在大清王朝,这座将倾大厦前,李鸿章埋头苦干的两个故事。
发展电报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开办电报业务,凭借电报快速传递消息。同一时期的清朝则依然是驿站和快马的方式传递信息。
李鸿章看到了电报的种种好处,向朝廷上奏以朝廷发展电报。
朝廷回复:反对!这是夷狄的东西,他们可以用,我们坚决不用。
不批准,怎么办?李鸿章多次上奏,多次被驳回。
朝廷给出的理由是什么?
中国人讲尊敬祖宗,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宗都埋在地下,电报线也是埋在地下,电流通过就会惊动祖坟,使祖宗不安,这是不忠不孝,所以不能使用。
呵!你看,这么荒诞的理由。这事儿搁自己身上,扪心自问:我真心实意的想干件好事,你们一次次拒绝我。不委屈吗?还继续坚持干吗?不想干了吧!爱咋咋地。
那放在李鸿章身上他怎么办?他也没辙儿。朝廷不批准,阻碍太大那就先把事情放着。也不生气,也不埋怨。遇到了事情咱再接着干。你看,这多像心眼儿实的老黄牛。
后来,还真的是遇到了机会。
李鸿章后来任北洋大臣,继续进行伟大的电报式事业。朝廷不批准,那我就偷偷事情办了,不先告诉你。
1879年,李鸿章没有经过朝廷的同意在天津直隶总督衙门与机器局之间架设了十余里的电线。光建好还不成,他先让其他官员来试用。官员们经过尝试觉得确实挺好。传达命令,了解前方军情等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最后朝廷也觉得好用。
1800年,朝廷最终同意发展电报,铺设电报线。
你看就是这么一件极其有利的事情,朝廷居然需要十多年的时间去理解和接受。十年间而李鸿章还真就踏踏实实,不埋怨、不委屈。能往前走一步他就往前走一步,遇到障碍了也不放弃,停下来等待机遇。机会来了,再接着往前挪动一两步。最终把事情办成了。
此事如此,事事如此。
修铁路
1872年,李鸿章提出修铁路,朝廷上下反对声一片。
修铁路会惊动河神、山神、地神等系列神灵,破坏大清国的气运。
好嘛,你不批准,咱也能干。
李鸿章没有向朝廷打报告,私自主张修了一段长9.8公里的铁路。可以通铁路的时候,再次涌出一批反对的人。
人们认为蒸汽机的响声太大,是妖魔鬼怪,能把人吓得魂飞魄散。所以禁止通行。
好嘛,大家伙觉得吓人,那咱们的铁路就不用蒸汽机,改用骡子拉车厢。于是,清王朝的土地上出现了很荒诞的一幕:骡子拉的车厢在火车线上跑。这情况,连负责修铁路的英国工程师看了都觉得好笑。
李鸿章认为欲速则不达,一步一步的来。渐渐的大多数人真实的感受到了铁路的好处,以及后来朝廷迫切需要用铁路运煤,才改换蒸汽机。
1889年,慈禧下令在全国铺设铁路线。
从提出到被认可再到施行,这中间过去了十七年。踏踏实实的老黄牛最终撬动了封建思想的绊脚石,把事情干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