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东西往往难以理解并记忆,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困难。
人格的定义: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这个是一个标准的心理学定义,简单来讲就是一个人的稳定独特的“心”。
1993年,有人研究了中国学校,日本学校和美国学校的对比,记录了数学老师讲课实录,发现了除了标准的教学法之外,三地老师的其他教学方法有着相当大的差别。在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时,中国和日本的老师都会用具体而熟悉的东西,来具体化概念。比如:“你有100元,买了70元的笔记本,还剩下多少钱”,而这种应用,亚洲的应用比例是美国的两倍。这也是数学成绩,东西方中小学差距产生的原因。
具体为什么能帮助我们理解事物?
具体可以在抽象的事物上,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感官来形成更清晰具体的理解。
想一想伊索寓言中《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狐狸在果园里溜达,见到一串串熟透的葡萄挂在高高的藤上,于是它后退几步,向前跳起,试图摘葡萄。尝试了几次之后,没能成功,最终决定放弃,昂起头,边走边说:“我敢肯定葡萄是甜的。”
故事能够流传千年,即使没听过,也知道“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意思,很显然,伊索是在诠释人所共有的缺陷,而这则寓言若非反映了人性的某种深刻真理,肯定不会这么传下去。
如何做到具体?
如果你能够凭感官去认知某样东西,那就是具体的。伊索寓言能让你想象出一只狐狸的形象,亚洲的教学方式会让你知道那就是我们所说的“应用题”。
尽量减少我们理解这个事情时候,所需要用到的认知纬度。把抽象的概念,都替换成具体的例子,讲一个故事,比说一段总结,效果好的多。
唯一的障碍是健忘:
我们总会忘记自己不知不觉陷入抽象的夸夸夸其谈之中。
我们也会忘掉并不知道我们所知的东西。
我们也就像工程师一样,总是想跳回去修改图纸,却没察觉到装配工仅仅是希望我们去车间实地走一趟而已。
说了这么多,还记得刚开始讲的人格的概念吗?
你一定注意到,《狐狸与葡萄》的故事,我写了一个错误:葡萄是甜的。
这就是具体的力量,你能记得的,永远是具体而又具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