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本聪挖了一阵子矿,发起了这场人类社会实验,潘多拉魔盒已经打开,他觉得可以功成身退了,遂骑鹤而去。在网络世界里,人们不断提到他,只是如雪泥鸿爪。
他揣兜里的比特币丝毫未动,这是定网神针,可他知道程序代码总需要有人维护,就交给个别人,匿名的,别人也不知道他是谁。
那个人很民主,有事大家商量,可和历史相似,他被排挤出了团队,这个团队叫Core团队。他们负责软件打补丁,升级等事宜。
比特币挖矿一开始是极客的业余爱好,可中国人来了就不一样了,他们把单台计算机的算力提高了,开发出了专业矿机,他们还把算力集中了,形成了矿池。他们竟然还搬到了偏僻的山区里,就这样,挖矿的两个条件,廉价的硬件和廉价的电力都被中国占据了,得天独厚造就了独占鳌头的算力。比特大陆的吴忌寒是佼佼者,北大毕业生。
矿工的利益是挖出比特币,得到奖励。Core团队是没有奖励的,程序开源嘛,但他们受雇于Block stream公司,提出闪电网络。这就相当于中心化的交易所。
说到交易所,这也是比特币生态中的重要一环,交易才会产生价值,这就形成了几家大的交易所。李笑来的云币网也是其中之一。李笑来还成立了INBlock资本,他投资好的区块链项目,同其他资本一起投入其中。
这样,Core团队就和矿工的利益不一致了,主要是区块大小上。矿工认为区块太小,交易量不够,如果区块大一些,得到的奖励会增加,而这也是挖矿的成本计算。Core团队很谨慎,一是技术问题,软件在分布式节点上升级需要商定一个时间,比如某某高度区块,而软件总会有BUG的,既然比特币网络运行了这么多年没问题,何苦来去升级呢。你看看人家银行,60年代的Cobol语言还在用呢,稳定呀。什么?没人会怎么办?找会的人呀。大学里没人教怎么办?干脆我们自己培养算了,就这样银行系统很稳定,当然也没有什么发展,员工无所事事。二是传承问题,中本聪一抔黄土未干,三尺之孤何托,怎么能改来改去呢。看来共识真的很重要啊。
可是矿工不这么想,与其半死不活,不如与时俱进。
既然升级,就会有软分叉和硬分叉。
软分叉
众多节点,部分升级了,那就造成旧节点接收旧格式和新格式的区块,新节点只接收新格式的区块。升级总需要问问大家的意见吧,开个听证会,看看有多少人支持,既然大家天各一方,先开个代表大会,回去后各自投票,每个节点在某个时间,在比特的第一位上Set0或者1,表示支持反对,大于95%算力支持,咱们就通过。比如Segregation Witness就是这种套路,以后的每次分叉都是这种套路。
在比特币网络里,还有一群人,就是用户。Core团队想要借助用户的力量,就提出了BIP148,来对抗BIP141。
硬分叉
新旧节点互相抗拒对方区块,会产生两个币种。比如BCC的出现,他就是一个硬分叉,像是生生造出一个区块。这时候,我们如果不升级钱包,旧钱包只有BTC,升级后就有BCC和BTC了。
这种是谁都不希望看到的,毕竟另起炉灶,让大家看到了分裂,大多数人还是维护BTC的。为何要BCC呢,我觉得是矿工的原因,至于需求嘛,有待验证。
临时分叉
这就是技术问题了,有可能发生两个矿工同时打包区块成功,比如3,那就先这样,咱们接着比赛,看看最后谁先胜出,一般3个区块以内就会分出胜负,一旦哪个链胜出,算力自动切换过去。之前的交易不算。比如在3区块,别人给你10个比特币,先别急着把房子钥匙给他,请坐,喝杯茶,咱们聊一聊区块链江湖,大约1个小时,也就是6个区块确认后,交货,It's a deal!
如果在3区块被分叉,交易不算,会重新等待打包还是需要重新发起?这里提到了矿工挖出coinbase后,100个区块后才可以花,为什么?
图中黑色代表矿工,一旦他发现挖的不对,他的奖励都会被收回,但不要紧,这就是规则,他会很理性的切回到主链上。
隔离见证
将签名部分从交易中移除,从而间接扩容。
签名这一部分我还需要学习。
比特币生态中有很多节点,一起维护网络,每个节点都是麦克斯韦妖,形成蜂巢式集群。暂时有争议是正常的,那只是滔滔江水的浪花,不改东流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