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想发表英文论文的同学们对于Open Access(OA)这个词一定不会太陌生吧?如果没听说过,要不就是你没有怎么接触国际学术期刊体系,要么就是你完全没有动过走旁门左道的心思。
open access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学术期刊类别,是相对于之前closed access而言的。其实本质上是学术出版领域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是相对于pay-for-access model而言的。过去的学术期刊都是由图书馆和学术机构订阅,每年都需要支付大额的订阅费用,而读者也只有拥有一定的权限才能阅读。以笔者曾就读的大学为例,上信息检索课程时听图书馆馆长介绍,学校每年要花1500万在购买新书籍上,其中900万都是用来向各大出版商购买电子资源。open access这一模式正是源起于研究者和公众对于免费阅读科普期刊的需求,在2000-2009这十年间,open access期刊(以下都用open access journal代表)的数量增长了500%,达到约4800个,而到了2015年,这一数字就已增长到了超过1w个。
那open access为什么会引发大家的关注和讨论呢?因为有些研究者着急发论文啊,而江湖传言open access比较好中,花钱就能发。江湖传言之所以能传播就在于其确实有一定真实性,open access journal里的确有一部分是由作者付费进行发表的,称为“白金OA”("platinum");还有一种是由学术研究机构、学会或政府情报部门资助的,称为“金OA”("gold")。至于好不好中,这个笔者没有经验,暂不发表评论。传言中认为的好中是觉得编辑收了钱,就不会那么看重质量。但实际上,一般来说,很多open access journal会确保进行同行评议的编辑不知道作者是否有付费,也与期刊没有经济利益关系。
对于基于发表论文的研究者来说,open access journal也许是一条“捷径”,但很多学者是反对的,尤其是一些取得过比较高学术成就的教授们。笔者曾经接触过的一位特聘教授就曾坚决反对学生们在open access journal上发表文章,把这视为学术生涯的污点,甚至不希望学生们阅读这些期刊上的文章。因为他们认为这会破坏建立运行多年的同行评议系统。
这其中最大的争议就在于open access journal在降低社会公众了解科研成果壁垒的同时,能否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权威性或者说科学性。换句话说,你可能可以免费看文章了,但如果这些文章质量都很差,反而会被误导。因此有人专门做了研究,把伪造的一篇论文投给subscription journals,结果居然被同行评议后接收了,反而投给open access journal的一篇假论文却被拒绝了。这次实验就说明是不是open access不会影响论文的质量,但也有人说这次实验不够科学,因为没有对照组,也就是说没有把同一篇论文投给两家不同类别的杂志,因为这样的一稿多投在国际学术界是不允许的。
随着越来越多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走出校门,降低获取科学研究文章的门槛是好事也是趋势,毕竟学术研究应该是服务于公共利益的。但毕竟这是经济社会,要服从经济规律,如何让出版商们能够持续地为论文发表而努力工作是最大的问题,毕竟这些论文发表是一定要有经济来源的。从目前的整个研究系统资源流动图来看,公共财政的科研支出目前显然无法完全支撑这笔费用,靠学者自掏腰包(图中黄色虚线)确实增加了一条途径,如何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质量还需要更多思考和设计,有机会以后再更深入地写一写。
参考资料:https://en.wikipedia.org/wiki/Open_access_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