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主任工作上,很多时候,自己只是关注在“做事情”本身,每天忙得焦头烂额,可是却很少思考过我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会带来什么效果?对学生的成长和班集体的建设有什么好处?缺少这些班主任工作背后本质性的思考,那么忙,就只能沦为“瞎忙”,甚至越忙越糊涂,越忙成就感越低。
为了让自己以后不再做一个瞎忙的班主任,一定要学会多思考。
要尝试提炼自己带班的“关键词”,把它形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治班理念。
作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的教室,应该具有无恐惧感、归属感、成就感、独特感和驱动感。
班级是师生共同的“家”,是班级所有成员心灵依靠的地方……所以每次新接班级,我总是从营造优美的教室环境入手,带领孩子们完成以下三件事:第一,教室布置总动员;第二,我的地盘我做主;第三,让教室充满生机……生活在由自己设计、制作、完成的空间里,人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安全感,安全感越盛,恐惧感就会越弱。趁热打铁,我开展了各种各样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独特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之后都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集体,在这个集体中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帮助、关心和爱护……要让学生产生归属感,就要让学生参与到班级建设和管理中,在班级发展中扮演恰当的角色,承担班级发展所需要的职责,在教室搭建的舞台上实现自我。
班级标识建立的过程应是班级文化构建的过程,也是班级归属感逐渐显现的过程……既然是一个不断构建的过程,自然是在班级发展过程中缓慢有序地形成的,需要在师生交往中、在班级发展中,甚至是在一些特定条件下逐渐生成。
首先需要引发学生建立班级标识的强烈意愿,这样的意愿越强烈,被附着在班级标识中的寓意和情感就能在班级的未来发展中被更强烈地表达出来,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就越强。
一面旗帜成为班级精神的外显,一根三指宽的蓝色领带成为优秀班级成员自豪感的表达。
只要班级文化创建没有结束,班级标识的创建就不会结束。他们随着班级的发展而发展,有的被注入了更多的班级故事,有的承载了更多的班级记忆,有的又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意蕴,有的被再一次创造升华……由外显之物内化为心灵的动力。
成就感是人在学习上或工作中取得成功、实现愿望时产生的满足感。它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的满足。也就是说,当由于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时,就能加强这种感受,并会产生继续追求满足感的需要。
教室是一个物理与心理重叠的特殊空间,建立学生在教室里的独特感是促进学生完成个性化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优秀的教师能将班级的归属感与独特感同时注入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既能体验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也能体验到所在班级的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