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儿园与创新型人才之间的关联
为什么创新型思维如此重要?
借用狄更斯的一句话: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凯茜.戴维森的著作《现在你看到了》(Now you see)中,根据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现在的小学生中大概会有2/3会在将来从事尚未发明出来的工作。时代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具备创新型思维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当年的清华大学校长即现任北京市市长的陈吉宁先生会见少儿编程Scratch之父雷斯尼克说过:“中国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那种逻辑思维缜密,能够应对变化,提出独特想法的创造性人才。中国的教育制度侧重于培养遵守规则和指示的学生,即A型学生。这些学生缺乏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实际上中国更需要“X型学生”,这些学生愿意承担风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乐于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解决教科书里的问题。”
为什么幼儿园中的教学套路对大学生甚至成年人教育同样有效呢?
我们先来想象一下幼儿园中会出现的场景:孩子们从老师讲过的童话故事中获得灵感,决定用积木搭建一个城堡。一开始孩子们想搭一个又高又大的城堡,但还没完工城堡就塌了,于是孩子们商量着换一种方法,最终搭出了另一种城堡。另一组孩子则可能这座城堡编故事、想象住在这座城堡里的人,而且还会边玩边补充故事情节。最终孩子领悟到了结构、稳定性、故事情节的塑造等知识。
这个过程跟我们创业推崇的“精益创业”流程是何其相似,与《原则》作者达利欧的“痛苦-反思-进步”原则也是一致的。人类的进步就是在这样反复的尝试、失败和经验总结中前进,而不是在死记硬背答案中获得成功。创造力就是在学习螺旋的多次迭代后才出现。
幼儿园的课程设计与教育系统里其他的课程设计有着天壤之别。在幼儿园里,课程更注重孩子们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等的培养。而后的应试教育,却更注重将我们培养为一个守规矩的孩子。
2. 幼儿园6步骤创新螺旋法及应用
上面故事中体现的幼儿园教育的创造性螺旋主要包括以下6步:
想象:根据故事想象出城堡的样子和住在城堡里的人
创造:试着开始搭建城堡及编写故事
游戏:孩子们需要不断地增加城堡高度,并往故事中添加情节
分享:建造城堡和编造故事的孩子们之间可以交流想法分享经验,城堡的结构可以给故事提供素材,推动将情节发展,故事的情节也可以给城堡设计提供新的灵感。
反思:城堡倒塌后孩子们会思考原因,他们可能通过观察发现现实世界的楼底部较宽,然后重建时增加地基的宽度
想象:孩子们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创造性学习螺旋之后开始朝新的学习方向迈进,进入下一个创新螺旋
随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将这种幼儿园创新螺旋法用在了一些研究生身上,只不过积木变成了芯片处理器和激光切割机,这些研究生接受的授课时间较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创造式学习。首先构思出设计蓝图然后进行创造出原型,随后试着玩玩自己制造出的原型测试一下,也可以和他人进行交流接受反馈,最后可以想想下一版本的原型是什么样子并进入下一个创新螺旋。就这样,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25个研究小组发起了400多项创新研究,从机器人到生物工程,从电子产品到音乐娱乐,MIT媒体实验室涉及范围广到逆天。
除了MIT还有很多其他学校也在实践创新螺旋法,例如美国加州圣地亚哥有一所创新学校High Tech High—— 一所没有教材、没有考试、没有上下课铃声的学校。High Tech High采用“项目制学习”方式,让孩子主动参与,让学习自然发生。孩子们为了完成自己的项目,需要主动查阅资料、主动协作、主动尝试,老师最核心的作用是课程最初的“项目设计”,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引导和协助。给孩子一个环境和任务,让学习自然发生,因而在这所学校里从来没有厌学的孩子。
3. 4P学习法
所有孩子与生俱来都有创造的潜能,但是他们的创造力并不一定能够自行发展,而是需要培养、鼓励和支持。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米切尔制定了4P原则:项目(project),热情(passion),同伴(peers),游戏(play)
第一个原则是项目(Project),项目是创造的基本单位,是体验和参与创造性学习的全新途径。当孩子沉浸在项目的创造和制作中时,才有机会成长为创造型思考者。今天,每个人都需要成为勇于承担风险者、实干家、制造者,不一定是为了加速历史的进程,而是为了掌控自己的人生。
孩子应当是知识的积极构建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当孩子建构周围事物时,他们在脑海中构建了新的思想,这反过来又促使他们建构了新的东西。如此以往,他们便在一个永无止境的螺旋中学习。只有在制造、创造和发明过程中长大的孩子,才更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
在项目学习中,知识被整合进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环境中,孩子便能更好地在情境下建构和应用跨学科知识。在项目设计时,要遵循“低地板-宽墙-高天花板”的原则,让幼儿在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方面有更多的控制权。“低地板”是为了能让学生不畏惧,从低门槛进入;“高天花板”是让学生逐渐从事日益复杂的项目,挑战可能的难度,尽可能达到自己想达到、能达到的高度;“宽墙”则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提供多种途径和风格的项目。
第二个原则是热情(Passion),当人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时,他们会更加积极,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止如此,热情和动力让他们更有可能迸发出新的想法,扩展出新的思维方式。他们对兴趣的投资有了知识作为回报。
最好的学习经历包括沉浸和反思相互交替的阶段。当人们从事热衷的项目时,会渴望沉浸其中,连续忘我工作几小时,心无外物,即“心流状态”。热情就是驱动“沉浸——反思”循环的燃料,这对所有年龄段的学习者来说都是一样的。
如果你想让人快速执行任务,通过游戏化把任务转变为游戏,提供外部激励作为奖励,可能是好方法,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帮助人们成为创造型思考者和终身学习者,那最好不要外在奖励,而是要用人们的内在动机,比如让他们解决那些他们觉得有趣或者有价值的问题。企业的使命和愿景的作用就在于此,单纯的金钱物质激励对员工的作用是短暂的,长久的激励必然是“顺应天道,得合人心”的愿景驱动着大家一起前进。教育孩子也是一个道理,找到孩子的兴趣点,让他们在兴趣点不断有机会思考和创造,他们就会学到新知识;而不应该用物质奖励(例如买玩具)来诱惑孩子学习。
当前很多在线教育平台所谓的个性化学习,其实只是让学习者自由组合播放列表,获得掌控学习的顺序和速度,但是无法控制学习本身。所谓的个性化学习本质上还是标准化课程,只有在自主性和结构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才是创造性学习环境形成的关键。
第三个原则是同伴(Peers),这可能是4P原则中受到技术影响最深的了。互联网、在线教育、VR、AI都已经或者将深深改变我们和学习中同伴的互动方式。大多数时候,思考和行动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是在与事物互动的环境中,在游戏、创造事物的过程中进行思考的;大多数思考过程都是跟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分享想法,从别人那里得到反馈,相互借鉴彼此的灵感。
为什么在创新中,同伴这么重要?这是因为当人们感受到周围的同伴在关心、尊重自己时,他们就更有可能去尝试新事物、承担风险,而风险是创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老师是一种特殊的同伴,一个好的老师应当能在催化剂、顾问、连接者和协作者这4种角色之间自如的切换。我们需要为孩子们提供适当的指导,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要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找到正确的人或组织,来给他们提供所需要的专业支持和知识。
4P原则的最后一条是游戏(Play)。柏拉图有句名言“和一个人玩一小时”对他的了解胜过于他一年的交谈,说的就是游戏的重要性。并非所有的游戏类型都是一样的,有些能带来创造性学习体验,有些不能。前者如游乐场,能促进孩子掌控力、创造力、自信心的发展,让孩子自己决定制作什么,以及如何制作;而后者如婴儿围栏却在阻拦这些。在现实中,王者荣耀、吃鸡等类型的游戏就是后者,而“我的世界”等类型的游戏更像游乐场,可以发掘孩子的创造力。总的来说自由探索和反复修正是游戏中最重要的两点。
那么,孩子在游戏中,是应该一次让他们创造出某样东西,还是鼓励他们先动手做,再不断修补呢?游戏中最重要的本质应该是冒险、实验和挑战边界,因此“修补者”自下而上的过程始于一些看似随机的探索,但并不会就此结束。真正的修补者知道如何将他们最初的探索从底层向上升华,变成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这点,是不是又和精益创业的过程很像?TED最佳演讲者肯·罗宾逊说过:“如果你不准备犯错,你就永远不会想出任何原创的东西。”而正如《终身成长》中说的,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智力是可塑的,他们认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和投入来继续学习和发展。因此,他们愿意接受挑战,坚持面对挫折,从错误中学习。
总结
米切尔·雷斯尼克教授基于自己30年的实践研究经验,提出的4P创新法则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创造力培养的思考维度;幼儿园正在进行的鲜活的实践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实践样本。愿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家长、研发人员能够认识到培养创新型思考者的重要性,尝试借鉴4P创新法则,建立终身似幼儿园的教育系统,携手迎接创新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