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我就开始筹划着该怎样度过我的五一小长假。本来打算和舍友一起下扬州,奈何下不了决心。月初的时候去了趟青岛,月底再去扬州,显然我得花时间和精力仔细的算计我的口袋了。于是恍惚犹豫了大半个月,终于决定抛开万难去旅行的时候,舍友突然说要回家,我心心念念的扬州梦就这样泡汤了。当然我虽然嘴上说她把我给抛弃了, 但是心里还是明白,没有人有义务要陪着我,没有人应该和你一起承担一个异乡人的孤单。
我们宿舍四个人,除了我都是省内的,所以每到放假的时候我就成了留守的那一个。大一的时候,每到快放假了就陷入了莫名的恐慌。最怕舍友走前收拾东西,最怕听到那句“明天晚上就可以回家睡了。”最怕电话里妈妈试探的问候,“他们三个都回家吗?”然后在那个寂静的夜晚关上灯,埋进被窝里悄悄哭出声来。
这一次,我没哭。
有一个舍友是凌晨走的,我被叫起来锁好门后继续爬上床,尽管开始还是有点睡不着,最后还是一觉睡到十点钟。起床后像往常一样按时吃午饭,看了场电影然后洗衣服,打扫宿舍,抄抄论语,听听音乐,到了晚上和爸妈视频聊聊天,看看剧。不太热的时候乘着公交车到海边看日落。坐在夕阳对面的礁石上静静的听海,看橘色的余晖渐渐晕染开来。或是到农村的竹林里去,听水声潺潺,春竹拔节地生长,阳光就透过层叠的树影映过来,洒落在我的肩上。一个人的时候,日子总是过得很慢很慢。所谓的孤单好像也只是一种安静的失落感,渐渐的就习惯了。
人们好像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变化,有的人是一瞬间的事,有的人则仿佛过桥一样要慢慢走过来。想想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还在担心从来没住过宿舍会不适应宿舍的群居生活,还在担心离家太远会无人照顾。渐渐的两年快过去了,日子也就这样走过来了,简单的,顺利的。偶尔感到特别欣慰的是,幸亏当初离开了。尽管每次回家的路上总要捶胸顿足,但是我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选择了,从此故乡就成了北方的月亮,从此故乡于我而言,便没了春秋,只有冬夏。
假期这两天正赶上十五,加上春末夏初天气好,晚上的时候天上的月亮又圆又亮,我抬头看着她的时候就会想起妈妈饼锅里摊开的黄灿灿的鸡蛋饼。我从小就不喜欢吃面食,尤其是饼。可是妈妈摊的饼是甜甜的,她做好后总要往我的嘴里塞两块,然后问我好不好吃。我问她其中的诀窍,她悄悄告诉我说里面加了半桶酸奶。我在外面的时候确实再没吃到过加酸奶的鸡蛋饼,可奇怪的是我竟然也习惯了吃饼。原来习惯有的时候是因为无奈得久了才有的,而以前说的不喜欢也会悄悄划成可以。
还记得以前,我每个月都会有两天特别的想家,想家的时候我就去吃饺子,觉得饺子里有妈妈的味道。现在可能是饺子吃腻了,竟然也没那么想家了。以前每天都会给妈妈视频,因为听到她说如果等不到我的消息会睡不着。到后来经常视频,有时候只是睡前发句晚安也会很心安了。舍友们都说我变了,其实我可能只是更适应了独在异乡的生活。书上说,这叫成长。
朋友圈里看到大家有的回家有的旅行,或有家人,或有朋友,或有恋人,或有风景。而我守着的,却只有孤单。庆幸的是,尽管我向往,却不羡慕。尽管我孤单着,却不寂寞。月下对影成三人的时候,一个人吃饭的时候,一个人回到宿舍的时候,我并不寂寞。所以当大家同情的问候我,我总觉得不自在,像是做了什么鬼鬼祟祟的事。所以我很想告诉她,我是真的很好,并且很享受。难得像这几天一样清净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寡言少语。所以像我一样孤单的独在异乡的朋友,放假了也不要放逐自己,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日子还是会过去的。
难道一个人的假期就该孤单吗?一个人的时候就该顾影自怜,蜷缩在宿舍里暗自哭泣吗?当然不是。如果没有肩膀,就学会站立;如果没有纸巾,就学会微笑;如果孤单,就歌唱;如果睡不着,就嗨起来。有时候,一个人并不意味着孤单,孤单也不只是一个人。
文章写到这里,毫无层次。最后想用杨绛先生在她的百岁感言里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都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