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会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困扰,比起看心理咨询师,大家更愿意选择读心理类书籍。书籍是中性的,有的人读书,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在书中获取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知识,也可以获得某种程度的人格力量。也有些人将书籍作为一种冠冕堂皇自我封闭的东西,希望在书中获取答案,却只在吸收书中自己想吸收的那部分内容。这样,书读得越多,人变得越来越偏执,越来越远离人群。
从任何意义上来说,心理医生都是不可取代的。心理医生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你不知道的心灵上的一切。这周,我们推荐一本心理医生的治疗笔记《幻想即现实》,在一个个治疗案例中,看到精神分析师的觉察,换个思路,世界就会豁然开朗。
为什么我会对自己不满?
“对自己不满意的人,迫切想改变自己的人,想让自己脱胎换骨的人,都是把别人或者环境对自己的不满植入了内心。”
刚出生的婴儿,其实是非常自我满足的,他们有着成人都不具备的安详、沉稳的神态,人天生即是如此。可是,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成人变得慌乱而浮躁,因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而感到焦虑,我们将外界的要求变成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一旦无法达到,自己反而先从内心攻击起自己来。
人一旦进行自我攻击,不满便产生了。打个比方,这样的人似乎在出门之前,就把自己在心理上“暴揍”一顿,浑身散发着沮丧的气味。
想要进行改变,首先要记住,我们必须基本上认为自己是好的。这种自我赞美和接纳并不可笑,因为他是你对父母的基因与养育的敬重,是对关心自己的人的一种肯定。
很多家长抱怨,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约好了,,给孩子提供的资源也越来越多,可是孩子却越来越没有自信了。
爱也是一种控制,给孩子选择的快乐
当深入看一家人的相处模式后发现,爸妈总是想让孩子做的更好一点,以“为你好”的名义挑孩子的毛病,学习不够认真、做事不够完美、自制力不够强,所以要有好成绩,要凡事不犯错,要学会自律不打游戏不乱吃零食……
家长的唠叨越多,非但没有鞭策着孩子不断提高,反而造就一个又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孩子的人格会在不断的“忠言逆耳”情况下变得扭曲。逆言其实无论从形式和内容上,都是一种恶意,它是对人的自尊和自信的攻击,一个人如果总是生活在恶言恶语中,他就会潜移默化的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从而用各种方式惩罚自己。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有个听话,爱学习的孩子,随着孩子的身心发育和知识的增加,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于这种要求,经常的情况是父母没有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对孩子的脱离控制不能接受。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对任何人来说,活着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有自己活着的感觉。过多地被他人决定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很多父母担心孩子会出错,这种担心本身,就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打压和对孩子能力的扼杀。
人生最美好的事情是,你经常需要作出选择,而且,你事先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最好的。这种有点冒险的感觉,会极大地增加活着的乐趣。作为父母,应该最大限度给予孩子这种选择的快乐。每个人都有选择错误的可能,但是自己的错误选择,不管怎样都比别人代替自己做出的正确选择要好。
就像下棋一样,你旁边站着一个世界冠军,他不断指挥你下棋,他的智慧绝大多数都比你高明,但是,你如果都听他的,那你不过是他的傀儡罢了,你下棋还有什么意思?
选择之后,就要承担选择的后果了,如果成功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果失败,家庭是孩子可以休息和疗伤的地方,而不是打击孩子自尊的风凉话。
父母代替孩子选择职业和婚姻对象,其实剥夺了孩子人生的快乐。这样的父母很自私,因为这相当于让自己享受了两辈子的选择的快乐,而让自己的孩子一辈子也没活过。
营造温暖的家庭
有一段时间特别提倡“挫折教育”,父母人为制造挫折,以帮助孩子提高将来在现实生活中承受挫折的能力。但是,这种提倡本来就是有问题的,生活中从来都不缺挫折,人为地制造挫折,特别是由父母制造,可能会导致孩子的心灵软弱,反而连极小的挫折都受不了了。
只有储备了足够的温暖,我们才能经得起严寒的侵袭;只有心灵得到了很多满足,温暖,幸福的滋养,它才能经得起挫折,严寒和伤害。
在书中,咨询师给一个家庭做咨询,家庭中的父母都收过很好的教育,对孩子抱了很大的期望,在学校作业后加家庭作业,在学校活动后加课外特长补习。孩子完不成就一脸严肃,每天逼着孩子做作业,还觉得孩子恨铁不成钢。上了高中后,考试紧张手抖,平时会做的题目也发挥不出来。
咨询师问家长多久时间没有表扬过孩子了,有没有家庭很放松,很开心的时候?爸爸足足想了一分钟,结结巴巴地说,大概是几年前吧,觉得孩子这几年表现不好,没有什么值得表扬的。孩子从小到大,在健康,学习,交友方面经受着各种压力和挫折,尤其在初中和高中后,和同龄孩子的竞争在各个方面,回到家还要体验父母的严标准,高要求。孩子怎么在压力中挺过来?
我们都是人,都希望得到温暖体贴,和颜悦色的对待。在人活着的三万多天里,随时都有挫折在某个角落等着我们,这些自然的挫折就足以让我们变得坚强,再也没必要人为地制造一些挫折来锻炼孩子了。而且,一个人能承受“没被满足”的挫败感的前提是,他曾经很好地满足过,就像吃饭了才能耐饿一样。让孩子在家里舒服了,开心了,他就自然在外面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地“冲锋陷阵”。
经过一段时间的家庭集体改变,孩子的考试焦虑减少了,从深层来说,他并不害怕考试本身,而是害怕父母对考试结果的苛求,通过考试来打压他。而这一点,孩子已经不用担心了。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精神分析和心理疾病、临床咨询在大家心中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是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运用到生活中的细节上去,我们都有些茫然。这本《幻想即现实》,用一种大众可以理解的语言,以咨询中的案例作为辅助,将心理有关的问题娓娓道来。
如果你是一名对生活有些迷茫的求助者,可以打开这本书,慢慢品味。
本书适合对心理咨询感兴趣、对自己成长有疑惑、想要初步了解心理学的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