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在朋友的强烈安利下去看了《起跑线》,不得不说,印度的片子继《摔跤吧爸爸》之后,又一次拍出了新高度。
电影里讲的是一对出身草根暴发户的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孩子上名校绞尽脑汁的故事。它反映了一个老生常谈,却又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孩子的教育,要不要赢在起跑线上。
整部影片看下来,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四个字:真实,残忍。
电影里的许多情节,真真切切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而这部电影,就把许多真相赤裸裸地扒了出来。
-2-
从幼儿园到小学,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赢在起跑线上”,几乎是深深地刻在所有家长脑子里,大家都不希望自家的孩子被比下去,都想要获得社会上最好的资源。
可社会上操控资源的人是谁?
有钱人和有权人。
影片中男主角拉吉夫妇由于不是出身上流社会,虽然有钱但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入学,于是便把目光盯在了名校必须分配给贫困生25%的配额。
他们打扮成穷人住进贫民窟,开始真穷人的生活。大老板拉吉去工厂做流水线工人,扣的钱还没挣的多,美娇妻米图也成了泼辣发飙的悍妇。
影片里有一个情节,是第一次让我泪腺往上飙的。不明真相的劳工希亚姆冒着生命危险被汽车撞,只为了帮拉吉拿到那两万多的学费。
原来为了钱,穷人的生命在危险面前是无足轻重的,因为比起生命,钱更重。
看着希亚姆一跛一跛地走向医务室,拉吉拿着钱,内心百感交集。
后来良心发现的拉吉向校长承认自己窃取了穷人孩子上名校的名额,并希望把名额还给贫困户希亚姆的孩子时,校长说:
“如果我把这个学位给一个贫困孩子,那我怎么从中收益?”
好像真应了电影里希亚姆的那句话,“贫穷就是这样,没资格大喜大悲”。
因为不管你或喜或悲,结局都是一样的,穷人没法抗争,只能接受。
所谓的贫困生招生政策,其实是不存在的,只要你有钱,就可以操控结果,像拉吉这样的有钱人比比皆是。
-3-
走出影院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我是像拉吉这样的有钱人,我也会窃取穷人的权利吗?
细思极恐,我真的会这么做。
《精进》一书中说到:“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学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有钱人希望孩子延续财富,所以要把孩子送进名校。穷人希望孩子改变贫穷,所以也要把孩子送进名校。
但是在这场竞争中,穷人只能拼运气,而富人可以“逆天改命”。
然而社会最残酷的地方,就在于如果一个人拥有很多,那么他更容易拥有更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太效应会越来越突出,未来越来越多的人会把成败归结为出身,因为起跑线真的决定了太多东西。
04
但仍然庆幸,我们生活在中国。
穷人依然有打破阶层壁垒的希望,除了原生家庭的助力,我们还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改变命运。
不要说读书无用,也不要说应试教育不好,那是我们穷人唯一一次与富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的机会。
毕竟考试可以作弊,证书可以作假,工作可以走后门,但唯有高考,是我们靠自己努力就能做到的事。
许多爸妈没法给我们的,我们要努力给爸妈。
即使出身贫穷,也能够让他们生活得幸福,至少比从前幸福。
记得曾在书中看过杜月笙说过这样一段话:“有些人原本就是条鲤鱼,修行500年跳了龙门变成龙,而我原本只是条泥鳅,需要先修炼1000年变成鲤鱼,然后再修炼500年才跳过了龙门。倘若我俩一起失败,那人还是条鲤鱼,而我可就变成泥鳅了。”
我们比有钱孩子落后的,要在为数不多的日子里,一点一点地追回来。
无法评述用力奔跑的岁月值不值得,只是当下所有的感动和悲痛,都会变成生命中最难忘的回忆。因为在你将老时值得炫耀的时刻,往往都是你最难熬却熬过来的经历。
有人生为鲤鱼,有人生为泥鳅,你不负岁月,岁月必不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