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伟大的艺术不只片刻提神,还是可以增强灵魂的自我实现的东西。——怀海德
毛姆的《文学回忆录》——世界十大小说(或小说家)的书评,尽管毛姆认为伟大的小说不下一百本甚至更多,但当时(1945年)美国出版方如此要求,所以毛姆在这本书里只评论了这十本。
《汤姆·琼斯》——亨利・菲尔丁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丁
《红与黑》——司汤达
《高老头》——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大卫·科波菲尔》——查尔斯・狄更斯
《呼啸山庄》——艾米丽・勃朗特
《包法利夫人》——居斯塔夫・福楼拜
《白鲸》——赫尔曼・梅尔维尔
《战争与和平》——列夫・托尔斯泰
《卡拉马佐夫兄弟》——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中也收录了这十本,那本里毛姆还提到了一些他喜欢的别的书。但是讨论的角度更独(ba)特(gua),那些名作家的私人生活都被毛姆集结到了一起。
原来,大师写书评,是这样的。
记得以前在哪里读到过毛姆的读书习惯。对于他喜欢的作品或作者,他都会去查阅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过程,分析作者的故事和文笔。如此善于观察和分析的毛姆,在他自己进行创作特别是写人性题材的作品时才会那么自然精彻。
有些书,读完,醍醐灌顶。
许多国内外经典著作和传统国学常常会带着这种属性——帮助读者打通任督二脉。读完之后感觉被点拨得茅塞顿开,能够非常明确地感觉到自己的变化。
去年终于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论语》,虽然天生木讷的我对很多“子曰”还是一知半解,但依然是有很多疑惑和迷茫的地方被疏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篇)。
另外,也有很多经典语录或是古训成为多年的人生座右铭。比如“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苏东坡・留侯论);还有“贫困潦倒之时不遭人欺,飞黄腾达之日不遭人嫉”(左宗棠)。【点到为止,不多啰嗦。】
还有一本,一直印象非常深刻的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的时候还年轻,读过,未知的世界向我开了一扇窗。现在还记得那个能把很多人看成是动物的小朋友,后来也听过很多神奇的故事,虽然解释不了却明白了世界千奇。
余不一一。
有些书,读完,“三观尽毁”。
我曾经向很多人推荐毛姆的《人性的枷锁》。读之前,我也曾经坚信人生必须有意义,也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还求诸于胡适的《人生有何意义》等书以期有个清晰的答案。直到跟随菲利普的故事一步步发展,读到那句“人生没有意义”的时候,瞬间感到三观尽毁。同时也听到内心里有些东西被击碎,许就是内心的那些枷锁吧。
约翰・欧文的《独居的一年》,曾经让我深觉世界观坍塌。读的过程中,那一次次的震撼情节,关于性关于各种感情的脆弱和荒诞一度颠覆了我对这个世界的美好想象。但回归到我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一切安好的反差又让我无比享受那切实的安全感。
然而,在最后一刻,毛姆和欧文又都用一个温暖的镜头反转了我的悲凉和破碎。一本书,能够做到破碎后再黏合,只此一点就值得一读,一如卡夫卡说好的作品让人有冰山被凿的感觉。
喜欢自己的三观被摧毁再重建的感觉,一次次打破固有范围,再去探索自己的新边界。不管被摧毁时内心有多痛苦,越痛苦越能体会边界扩张后的喜悦,然后就能更加豁达地看待自我之外发生的一切。
有些书,读过之后,会达到一种内序的自然整理。
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是读完柴静的《看见》。作为一个理科思维的非媒体人,读的时候完全没有同行的嗅觉,读完之后还去读完了柴静当时的所有博文。虽有手不释卷的劲头,但读完之后并未有如上两种感觉。几天之后,才体会到内心秩序的一种自发排列整理已悄然发生。
后来读别的书也再出现过几次这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妙不可言。
也有些书对内里的秩序起到的是一种反作用。比如我读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之后,虽然学习到了很多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的内容,读过之后,我那本来相对简单的人生哲学体系变得无比的混沌。这许就是哲学的意义。
但不管是顺序还是乱序,读完一本书能达到调整格局的效果,意义就一定存在着。
再加上现在经常会写一些东西,包括书评,包括日记,包括总结。
输入加上输出,似乎可以看到上游的一股涓流或湍流浸入身体,然后再由我的手向外释放有着强烈的自我标签的内容。于我,渐渐地,内容有了,逻辑也就开始成形了。
有些书,读过,体味喜怒哀乐
喜——一本书有很多属性,文笔,情节,引发思考,等等。不管是喜于书的任何一种属性,遇到一本好书读完一本好书,都是喜悦的。
怒——以前看书还会有怒的时候,现在渐渐地少了。即使读到的故事完全理解不了,也不会对书中的情节有嗔怒。现在更容易不耐烦的时候是看到一本烂书。前年看了一本内地禁止出版的书,看了几页深觉时间被浪费,怒弃。
哀——比如梁晓声的《郁闷的中国人》等中国人系列和白岩松的《白说》,读完之后最大的后遗症是“哀”。哀大莫过于我心不死,我却渺小如蝼蚁。
乐——读漫画读杂志文章,大多都是欢乐的。包括现在很多网文,看着乐,娱乐了自己休闲了时间。
五味杂陈——很多书都不单单引起一种情绪,包括以上提到的好作品,即使分入单独一类也必定在某些时刻有着五味杂陈。东野圭吾的很多书,在悬疑推理的格式下,翻开社会的外表向人们昭示众多血淋淋的社会现实问题,而很多问题即使对错清晰也无解。于是,五味杂陈。
❷ 文学是人类在人生中所见到、经历到、想到和感觉到的生活记录;它给予全人类最直接最永久的兴趣。因此,文学基本上就是借文字为媒介的人生的表现。——毛姆
我们都说这不是一个阅读的时代。
但即使阅读不再那么盛行,文学也将依然不朽。就如同音乐和绘画一样,不管形式如何改变,艺术不朽。
文学,作为以文字为载体的一种艺术形式,确实能够既直接又永久地传达着很多内容。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个体,他们的文字都点滴记录着他们所处的环境和他们自己的人生。读他们写的故事,感受他们笔下的不同人生,也感受他们自己的人生。
❸ 文学就是为了消遣用的,教育只是其次要功能。——毛姆
我们处在一个娱乐时代,很多人却依然渴望去教化别人。如果他们能放下这个执念,先把内容做到丰富有趣,必然能够把自我表达到别人的心里。毛姆的文学观首先是消遣,其实才是教育。
所以,毛姆写东西注重文字表达的趣味性,语言简洁直率。
我揣测,或许因为他最初是个剧作家,所以他会更在乎观众。即使后来转成小说家,他对观众的热爱依然没有改变。他追求创作内容的有趣性,而不是专注于传达理念教育别人。而事实上,他最终做到了有趣性和引发思考的双重目的。
虽然毛姆说自己是二流的作家,我依然认为,毛姆以及毛姆的作品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