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读到钱钟书先生一句话:“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深以为然。
记得有一年去杭州旅游,我们一行人来到西湖边,欣赏西湖美景。远远看去,山峦涌聚、翠屏叠嶂;近处欣赏,山下有湖,湖中有亭;苏堤上柳暗花明,断桥边荷香拂面,岳王庙前浩气长存,雷峰塔上佛光普照……
眼望着承载过上千年历史的西湖,含蓄而平静;联想起南宋王朝的繁华景象,歌舞升平;畅想着梁祝的爱情,白娘子的坚贞,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绝唱!
正想抒发心中的豪情,旁边一大妈飘来一句:“这西湖有啥好看的?不跟咱莱西的月牙儿湖一样吗?”把正要附庸风雅的我生生给噎了回去。
本想跟同行人说说西湖和月湖的不同,突然有人喊大家:“快看!这里有个苏小小的墓,苏小小是谁啊?”
“你连苏小小是谁都不知道啊?没读过书吧?苏小小就是苏轼的妹妹啊!”他身边一位年轻人神补一刀。
我不禁哑然失笑,前齐时期的名伎跟北宋的大文学家扯上兄妹了,还真的是关公战秦琼啊? 苏小小才艺双绝、冠压群芳,是当地有名的诗伎,但是十九岁咯血而死,埋葬在西湖边上。引得后来到此的许多文人无限遐想,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也正是这些名句、名言才衬托起“慕才亭”的非凡来。我们或许不了解这些野史,但到了当地,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吸收的机会。
那天跟一位做旅游的大姐谈起来,她说她见过很多有钱人出去旅游,那就是人前炫富啊!基本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一问,啥都不知道。也无怪乎有些中国人到了国外饱受诟病、不受欢迎。
最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了,钱袋子丰满起来了。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大家的精神追求开始丰富起来,富裕起来的国人开始选择了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旅游。但是你真的懂得旅游的意义吗?
各地的地理位置、建筑特色、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都是息息相关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方都有其自己的历史,我们到当地旅游正是要设身处地的感受到当地的传统,体会当地的文化。把读的书与万里路相结合,融进我们的骨血里,结合你自己的血脉,形成你自己的风格。
设若一处景点,没有了文化的衬托,那它只是一堆水泥建筑、一处土丘、一个湖泊而已,也无怪乎大妈会把西湖和她家乡的月湖相比了。也许月湖是仿照西湖的风格打造,但它永远也打造不出西湖的文化,打造不出西湖的底蕴。
前段时间,网上炒的沸沸扬扬的安徽山寨“兵马俑”事件让大家热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就说安徽景区侵权,而安徽景区抗议没有侵权,只是复制。双方各执一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热闹非凡。我不知道景区创设的初衷是什么?也许是为了宣传中华文化,也许是为了增加卖点,也许是为了多挣点门票……也许有很多种理由。但是,复制就是复制,你复制得了兵马俑,但你永远复制不出秦始皇面向东方,指挥千军万马的气势来,永远复制不出大秦王朝的文化来。兵马俑的气质也只有在陕西那苍凉的黄土地上才能显出它的雄浑、它的伟岸,才能展现秦军血战六国的磅礴气势!
记得有一次与一位朋友说起旅游的感受来,他给我讲了自己的一个亲身感受。那次是到黄河壶口瀑布旅行,当看到滔滔黄河以气吞山河的气势向东奔涌而去的时候,自己仿佛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历史。孕育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母亲河,从农耕时代到战火纷飞,从古国文明到不屈的抗争,它孕育了多少儿女,承载了多少历史。想到这里,自己禁不住潸然泪下。同行的朋友都笑话他多情善感,甚至后来一直拿着这件事取笑他。
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多情善感,恰恰是一个积淀多年文化的人情感的宣泄。他若是不知道为什么黄河被称作母亲河,不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不清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能会有那样的情感爆发吗?
现在每一年我还是会带着孩子去旅行。但每次旅行之前,我必定会先查找当地的有关资料,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然后到了旅游地点后将读过的书与当地的介绍相结合,分辨出各地文化的差异。
“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很多人羡慕着远方,渴望着远方。但是,一个人若没有内心的丰富,再远的诗和远方也只是换了一个地点的苟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