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子,道家美学。
2.嵇康,三国时期魏晋著名的文学家与音乐家,竹林七贤之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家美学。
为纪念伟大的音乐家嵇康,人们把从西域传来的胡琴成为“嵇琴”,演变为后来的板胡。嵇康所处的时代,曹氏和司马氏争夺政权、朝纲混乱,文人们无法施展才学且时常性命堪忧,因此他们崇尚老庄哲学,用清谈饮酒派遣心中苦闷,“竹林七贤”成为了当时文人的代表。
脱离遁世,放逐自然。三国末期,古琴融入了道家“清静无为、淡然超远”的思想,展现出古琴高雅的艺术风格。嵇康将琴的旋律赋予了游心虚无的道家意境,关注自己内心的情感与天地的交融。竹林中放达的嵇康将自己心中对自然的感悟化作飘渺无形的音律,创作了古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成“嵇氏四弄”。常弹《广陵散》,忘记死生,天人合一,《广陵散》也成为千古绝唱。
“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
道家思想滋养了他的艺术才华,但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主张挑战了当时国家以名教治天下的政治理念。被司马家族以不遵礼法名医处以死刑。
虽一生畅游世外,却依然没有躲过世俗的现实游戏。
嵇康死后100多年,司马家族建立的以名教治天下西晋王朝在野心与背叛中土崩瓦解,汉族政权发展到长江南岸,北方大地成为胡人的天下。文人士大夫远离家园,更醉心于老庄之道。
道家美学成为审美的唯一标准。
老子认为“美在于感悟,在于体验,在于天人合一”。文人士大夫们在艺术创作中,都从自然中获得灵感。
3、王羲之,书圣。东晋名门望族。
东晋读书人笃信道家学说,王羲之的书法追求平和自然、潇洒飘逸。
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形容其书法"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公元353年,时任会稽刺史的王羲之离开政坛,与好友宴集浙江山阴,即今天的绍兴·兰亭。
忘记了是世俗的烦扰、忘记了声名的负累。在物我两忘中,挥写下了《兰亭集序》,登上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峰,“天下第一行书”,为行书的创作开创一代先河。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也改变了浮夸的东晋文风。
4、陶渊明,东晋,田园诗人
此时东晋王朝走向腐朽,陶渊明心怀天下却无人赏识,作官为民的思想在现实面前崩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走向归隐田园。
出世的陶渊明,寄情于自然山水,表达出道家的清幽高远。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简约却又意境深远,一生与诗为伴,开创了田园诗的典范。
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美不在于内容形式的复杂变换,而在于观赏者能否感悟到无穷想象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