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巴吉尼的《哲学思维》里有一句话,我看了后哈哈大笑:
假如你觉得自己是某种思想的开山鼻祖,那么你可能搞错了。要多研究,也许先例早已存在。
原因是我想起一件趣事。前几天,几个同行找我喝茶,互相介绍时,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标签,就是某某某创始人。有一个让我大开眼界,他说自己是脱口秀剧本杀创始人、讲书剧本杀创始人。
我有点懵,问他:“这个怎么玩?”
他说:“很简单,就是将脱口秀、讲书与剧本杀相融合,增加新奇性、趣味性,尤其是讲书剧本杀,可以边玩边学、寓教于乐,之前肯定没人做过,可以说是开了一个先河。”
我顿时傻眼了,脱口秀不是你创始,讲书不是你创始,剧本杀也不是你创始,怎么把它们放在一起,你倒成创始人了,还开了先河?
他越说越兴奋,最后神秘兮兮地说:“刘哥,这一切都离不开你的启发呀。”我更懵了,他用手机翻出一篇文章,递给我看。那是我写的,2021年发表在分舵公众号上,记录第一次拆书剧本杀的活动。
他说:“正是因为这篇文章的启发,我才有了灵感,如果说我是讲书剧本杀创始人,那你就是拆书剧本杀创始人啊。”
我差点喷了一口茶,创始个鬼啊,拆书不是我创始,剧本杀不是我创始,仅仅是做了一个把它们放到一起的动作而已,这种动作谁不会啊?就好像苹果不是你种的,叉子不是你造的,你用叉子吃苹果,你就是叉子吃苹果创始人了?
此时此刻,请允许我吟诗一首(借用诸葛亮名言):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更何况,前文说过:“假如你觉得自己是某种思想的开山鼻祖,那么你可能搞错了。要多研究,也许先例早已存在。”就我所知,早在我之前有一位历史老师,将历史课与剧本杀相结合,课程称不上多精彩,但确实耳目一新,关键是人家老师谦逊、低调。
我相信,在更早之前一定还有类似先例,只是名称叫法不同而已。如果你要问如何证明有或没有先例?那你自己去研究,但在不知道真相如何的前提下,保持谦逊总没有错。
这就叫自知之明。自知,就是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而“明”意指看清事物的能力,自知之明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自知之明通常体现一个人的谦逊,它的反义词有自不量力、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自视过高等等,但我喜欢用这句话: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知道天高地厚。
没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一定是蠢人,但通常会做蠢事。《哲学思维》书中有一句话:
自视过高会妨碍良好的推理,因为它会让你忘记,所有人(包括最聪慧的人)的行事方式距离荒谬只有一步之遥。
即便伟大如牛顿,也会在晚年痴迷于神学、炼金术,更何况我们自己?只要你留意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和行为。
培养自知之明,这事不急,也急不来,但十分重要且必要,具体要怎么做呢?除了本文开头那句话之外,再从书中摘几个观点,供你参考:
1、培养自知之明,仅仅依靠内观自省是不够的。
吾日三省己身,能更了解自己,但远不够。还需要站在圈外,看看别人是怎么看你的,别人的看法可能与你的自我认识相差甚远。
比如有一次烧烤聚会,我跟朋友侃侃而谈,摆事实讲道理,自认为逻辑清晰、有说服力,但朋友居然说我站在上帝视角,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样子,让人感到不自在、不舒服。这让我大吃一惊,无言以对。经过反思之后,时常以此事警醒自己,注意言谈举止给别人的感受。
2、只是对改变自己的想法保持开放心态是不够的,还要积极主动地对它产生兴趣。
封闭使人自负而不自知,具备开放心态的人,会主动去做点什么来改变自己。然而很多人的“保持开放心态”只是嘴上说说,实际上固执己见。
比如,我朋友公司请了一位职业经理人,年纪较长。平时他总跟别人说,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尽管指出来,给人一种很谦虚、很开放的感觉。直到有一天,有客户质疑他的某些做法欠妥,他直接在公开群里跟客户争吵,并私自打电话把客户骂了一顿。面对老板的批评,也是黑着脸一言不发,最后不欢而散。
3、抵制诱惑,不要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外发表你的高见。
大白话就是,不会的,别吹牛。有些人通过吹牛来抬身价、增加存在感,想塑造自己很牛的样子,但其实完全没必要。一是牛容易吹破,谎言迟早会被揭穿;二是吹牛者少有获得尊敬的;三是牛吹多了,你自己都信了,很容易变得没有自知之明。
例子就不举了,谁身边没有遇到过?
4、不要把观点归于自己或团体。最重要的是它正确与否,而不是它归属于谁。
什么意思呢?这里举两个反例:
(1)将他人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
那天跟一同行聊天,聊到新能源车时,他突然很愤慨地表达了他的观点,说发展新能源车完全是瞎搞,到时候电池只会造成更大的污染,人家国外这么多年为什么不搞电车而只搞油车,难道人家几百年的造车技术还比不过你吗,云云。
有没有觉得很熟悉?这些观点在网上一搜一大堆,算是反新能源车的主流观点,但他都当成了自己的观点,但主流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2)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搬出大佬以示权威,却不问对错
有时候我很困惑,为什么男同事们在办公室喝茶,总会聊时势、政治、战争?俄乌战争你够得着吗,南海纷争你影响得了吗,个个高谈阔论、出谋划策,似乎没你不行。
其中有一个人,叼着一根烟,表情自得说:“你们说我分析得有没有道理?这都是《毛选》、《道德经》里面提到的,那还能有错?看书就要看这种经典的、有能量的书,知道吗?其他的书都是人云亦云,没啥用。”
我不否认经典好书的价值,但你那藐视众生的得意表情是怎么回事?须知,牛的是《毛选》、《道德经》,不是你啊。
即便如此,最重要的是观点正确与否,而不是它出自哪本著作。
5、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这句话堪称人间清醒。太把自己当回事的人,内观自省时就会带上滤镜,对外界给自己的评价就会过度解读,反倒失了真实,做不到自知之明。
记住,你没那么重要,别人也没那么关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