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写法很巧妙,它以对话体的形式展开,让哲人和青年两位主角以辩论的形式带我们走进阿德勒式的心灵成长世界。在青年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都会看到自己的影子,而哲人就是为我们解惑的那个人。
刚翻开书我就被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颠覆了一直以来“原因论”的认知。它说到“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最近刚看到第三夜,说到“课题分离”的问题让我感触颇深。“我们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而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书中的哲人告诉青年“应当把自己与他人的课题分开来看,我们要做的就是管好自己的课题,至于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我们无法左右。”
我的上一份工作,三年半时间,我被困在别人的课题里整整三年(还有半年休产假了)。上司是一个女生,脾气特别不好,在她底下干活儿的七八个人,都受不了她的脾气,当然到现在这几个人也几乎都因为各种原因离职了。其实我算是比较乐观的人,自我调节能力也属于比较好的那种,可是连我这种“好脾气”都受不了她。她能把任何没做好的事都怪在别人头上,自己是绝对没有错的,从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从不给别人一丁点面子,骂人的方式特别锐利。我当时也有向好朋友和先生倾诉寻求帮助,大家给我的建议是不要管她,自己干好自己的就行,可是我终究是到离职都没走出那个她画出的怪圈。
现在看了哲人的话我才明白,我其实一直都在逃避,我一心想着,没有那个“讨厌的她”我就可以更好的工作,这完全是站在原因论上看问题,我只是“因为不愿意接受无能的自己,造出了一个那样的上司。”那么,如当时我就能看清问题,无论她怎么蛮不讲理,那都是她的课题呀,我既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屈求全,诚实的面对自己的人生就好呀,把那些讨好和委屈的时间用去正确处理我自己的课题,学习专业知识,寻找工作方法,那么我的工作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当然,现在来分析过去并不会对过去产生什么改变,但是有了这样深刻的分析,面对生活以及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我已经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不为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也明白了他人不一定会满足我的期待,不畏惧被人讨厌,勇往直前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