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我如脱缰的野马,永不回头。
出现在书的扉页,是我这两年最喜欢的一句话。去年曾读过这本书,今年再读,又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
书中从梳理价值观开始,澄清目标、分解到执行,与市面上其他目标管理、行动管理类的书籍没有太大的区别,易仁永澄和欣频老师的课程可以帮助很好的完成这部分。比较打动我的部分,主要是对天赋的认识、在处于逆境时的态度、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时的坚定。
天赋就是,掌握一项技能或接受一个概念,用短于平均时间的接触和学习,达到平均以上的水平。
找到自己的天赋,并且顺应它,获得持续的幸福感。尝试记录学习一项技能的的时间和成果,与一般情况对比,很容易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将每个小念头记录下来,多做不同的尝试,时不时翻开看看,会对自己有更多一些了解。
顺境的时候,认为世界就是别处,是星辰、森林、极光、雪山、草原、峡谷、海岸;认为世界就是他人,那些波澜壮阔的人生超越所有狂野的想象;认为世界就是打动我、令我痴迷神往神往的东西,就是除去司空见惯事物之外的一切。……认为世界就是一堆参考系。
那么逆境呢?
眼前的一地鸡毛,已经蒙住了双眼,看不清远方,更别谈什么未来。这时候,对于别人的波澜壮阔只会更羡慕,对于当下的现状更不满意。原先看似是方向和动力的各种参考系,已经失去了意义。不仅如此,恐惧、不安、自我否定也随之而来。前不久正好经历了这么个阶段,考试失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对所有的事情都丧失了好奇心。所谓的兴趣爱好,并不能帮助自己从这种状态中脱离出来,甚至觉得这些都是花钱的无聊消遣。看似无所事事,却感觉比工作的时候更辛苦,整个人很疲惫,精神状态很糟糕。
或许是注意力都在怎么调整状态,过分的强化了这个种窘境。换个方式考虑问题,事情或许会变得完全不同。书中提到的是将参照系变成宇宙,我们都是宇宙的一粒尘埃,长久的凝视这粒阳光下的微尘,然后会发现—应该全力以赴,同时又不抱任何希望;这是全宇宙最重要的一件事,同时这件事根本无关紧要。可以写下自己的遗愿清单,经历希望、懊悔、恐惧和寂寞,经历上千种波澜壮阔,反正也只是一粒尘埃;去看看人物传记,看主人公在10倍逆境下也能扛过去,是对自己当下最好的安慰;去旅行,破除自己狭小的自我意识的积习,重塑认知…当然,每个过程不用都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就好。
《西藏生死书》里关于生命的轮回这部分我很认同,并不要求让大家都相信轮回,而是如果人们相信今生之后还有来世,他们的整个生命将全然改观,对于个人的责任和道德也将了然于胸。站在相信生命会轮回的高度上,来看正在经历的事情,心态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大概和潇洒姐的宇宙视角对人的启发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这一生,都是要自己陪自己走的。你孤独可能是因为你优秀,猛兽总是独行。
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就是极致的孤独之路。以前总是思考:什么样的生活是正常的生活?什么样的工作是正常的工作?根据大部分上班族的情况来看,朝九晚六,周末双休,约会逛街吃饭喝咖啡,似乎才是正常的。然而,我原来的工作状态是几乎天天加班,周末也不例外,出差十天半个月也经常,对比之下总觉得我的状态不正常,很多人也这么说。于是,开始了对公司、领导的工作习惯的反抗和斗争,心态特别崩溃。
看完潇洒姐关于她的生活和工作的安排,发现原来她也有这样的困惑啊,她也会有普通人的焦虑,区别在于她厘清方向后,做好优先级管理,完成生活必然正确的选择,其他应该做的牺牲(或者说舍弃)欣然接受,计划外的事情随机调整,这样就好了。每个人的幸运都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就像他的不幸一样。
林糊糊说生活要“手忙心闲”,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情。比如写字,第一天可能很难看,第一个月也不好看,三个月后有点顺眼了,三年就已经能写一手好字了。欲其苗苍翠藩衍,非岁月不可,每天一小时,一万小时以后,可能就是专家了。
将唯一的人生活到淋漓,相信微小积累的力量,时间看得见。
潇洒姐的所有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本。有思维,有工具,有方法,当然也有鸡汤,喝下去,感觉多了一点鸡血。书中提到趁早的文创产品的创业思路来源于《穷理查年鉴》,查理芒格也是基于这本书写了《穷查理宝典》,这两本书我也都很喜欢,感觉跟作者有点共鸣。做过电子档的每日记录,比较花时间,大概因为有些观念相似,决定用趁早的手册再试试,使用一段时间再决定是否需要坚持。
已经有一年多没怎么写过读书笔记了,忽然不知道要怎么开始,就像书中提到的,在所有的习惯中断后,心流状态都会退化。接下来应该会继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