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有很多没说的,不代表可以去做,
但我们可以明其义理,来实践与遵循。
看看我们的言行举止有没有如法如理,
而不是有没有说到哪一个具体的作为。
比如~
佛经没有谈“吃素”两字,
但有谈慈悲、戒杀、因果、轮回。
圣经没有讲吃素两字,但讲博爱。
道家清静经没有谈吃素两字,但有讲,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佛经没有讲“禅定”两字,
但有讲“戒、定、慧”三无漏学。
儒家“大学”没有讲禅定两字,
但有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当“止于至善”之境界。
数学没有讲“因果”两字,
但有讲“因为、所以”,
比如 y=3+2X 有变数与应变数之关系。
物理没有讲因果两字,
但有讲作用力=反作用力。
量子力学没有讲因果两字,
但有证实波粒二相性,
有意识参与才有粒子之形成。
其理就在那里,方式方法由人去运行。
就看我们的思维言行,如不如其法理。
觉者讲原理原则,然后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学者依法理而行,落地实修行证。
但我们的生活有多少是活在自以为是的呢?
有多少是因被欲望牵引而合理化自己的认知的呢?
人们心智维度的格局不同,
所呈现出的“活态”就不同。
比如善念善行,
有人解读成与人为善,
却只限于人类的范围,
没有包含环境与万物。
仍将动物于口中碎尸万段,
三餐沾满血腥与仇杀之怨。
这就是与慈悲、博爱、因果、遣其欲而心自静,
等等之义理有所违背。
所以,经典虽没有细说什么可以,
什么不可以之项目,
但我们可以依其义理而行。
如有不如法理的,
就不要再编出一个自以为是的认为,
来合理化自己的言行作为而造业了。
智者悟其法理依法理而行,
聪者依自己的道理而作为,
反被聪明所误。
慎之!慎之!
~2017/11/24 godfrey-H 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