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为,“慢”是一种率性而为的生活态度,而“快”往往隐藏着太多的无可奈何。所以,习惯性的去追逐那种不紧不慢的生活,并用坚定的声音告诉自己,“只有慢下来,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放慢脚步的过程中,越来越害怕时间的留白。为了消除心底的不安,我开始往一段段的留白里填塞各种各样的事,学跳舞、学吉他、看书、写字,等等。于是,每一天都被我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每一天都看起来充实而丰富多彩。一段时间里,我以为这就是独属于我的慢生活——暂缓工作的脚步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可是让我手足无措的是,虽然“慢”了下来,心里却有难以言喻的空虚和无力感。无力感是因为不论跳舞或是吉他,对我而言都是全新的挑战。在学习的过程中,突然觉得自己像个蹒跚学步的孩童。只是,孩子在摔了无数跤之后,依然会努力爬起来,继续一点点往前挪步。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学会了走路,才能跟上父母的脚步,才能在草地上自由奔跑,才能追逐草丛里蹦跶的蚱蜢和头顶上飞过的蜻蜓。可是,我跌倒了却很难找到再次起身的理由。当熟悉的音乐响起,我却记不住动作的时候,我问自己,“学不会跳舞又能怎么样呢?”当手指被磨起了水泡,却依然弹不出一支连贯的曲子的时候,我问自己,“学不会吉他又有什么区别呢?”我尝试和内心的无力感抗衡,虽然用了那么蹩脚的理由和借口。而最让我困惑的是,我一直搞不清楚心底的空虚感从何而来。于是,我陷入了巨大的迷惘与不安中,我闭上眼睛,假装看不见眼前的一切。可是,内心里总有声音在告诉我,“眼前本是一片漆黑,你又何必多此一举闭眼前行。”
后来,我索性辞去了先前那份让我有充足时间“培养”兴趣爱好的工作。在休息了两个月之后,我又重新回到了职场。新工作的强度较大,于是我顺理成章的放弃了舞蹈和吉他。或许是因为之前在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屡屡碰壁,这一次我心甘情愿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自己的专业学习上。可是,没过多久,家人和朋友开始为我担心。他们不止一次的劝诫我,“工作不是一切,你总该给自己留点时间,给生活留点空隙。”因为,在他们看来,工作几乎囊括了我生活的全部。
回望这段时间的生活,确实,工作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可是,我并不觉得这段时间的状态可以用“忙碌”两个字来概括,反而,“紧凑”更加适合。
随着“慢生活”理念的兴起,“忙碌”被理所当然的放到它的对立面。仿佛“忙碌”成了“亚健康”生活方式的代名词,因为它总让人不由联想到“超负荷”、“早衰”、“过劳死”等敏感词汇。可是,在现代社会,不忙的人有几个呢?事实上,大家都在忙。孩子在忙着学习各种才艺,生怕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学生在忙着埋头苦读,唯恐进不了“理想中的大学”;职场新人在忙着适应职场,深知“优胜略汰”的生存法则;职场前辈在忙着不断创新,明白“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在沙滩上”的残酷现实;全职太太在忙着买菜、打扫、照看孩子,还得花时间捯饬自己,害怕变成别人口中的“黄脸婆”······
是的,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这俨然已是一种生活常态。可是,对于忙碌,为什么我们总是担忧多过期待呢?其实,不论是“快”或“慢”都仅代表了生活的一个方面,两者结合才是真正的相得益彰。比如我,之前一直在追逐“慢下来”,因为大家都在说它的好。可是,现在才突然明白,我就是一个“工作狂”,根本慢不下来。比起“慢”来,在繁忙的工作中,我能更容易的感受到满足和充实。可是,在满满当当的工作里,我仍会想办法挤出时间看一部电影,翻读几页书,写下只言片语,或是什么都不做,尽情发会呆。在一快一慢的节奏里,我的心终于踏实了许多。我觉得叶萱老师在《让一切随遇而安》里写的一段话最能客观而全面的概述“快”和“慢”。
“当然,我说的紧凑,跟很多人提倡的“慢生活”并没有相违背的地方——慢,是对心态而言,不疲于奔命、不囿于得失;而紧凑,可以是快节奏里的紧锣密鼓,也可以是慢节奏里的循序渐进,归根到底,只要有那么一种依托或追求,都可以演化为按部就班。”
“慢”是一种心境,它是在即使忙碌不堪的生活中也能反观自己的内心,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一种积极心态;它像一面镜子,督促着我们去看清自己。而“快”则是一种能力,它让我们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它像一根长鞭,鞭策着我们马不停蹄。所以,过一种紧凑的生活,应该是快慢结合,既能“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又能“闲庭信步,坐看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