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 这是一个大众化的话题,又是一个很哲学的问题。可以说,获得幸福是人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但我们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呢?
稻盛认为,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感受。感受得到幸福还是感觉不到幸福,归根结底,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灵的状态。
稻盛创业不久后就转变了企业目的,从让自己的技术发明问世转变为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也就是为人类整体的幸福做出贡献。特别是他在78岁高龄时出手拯救日航,让32000名日航员工摆脱了失业的威胁,在把日航变成世界最优秀的航空企业的过程中,员工们获得了切实的幸福感。稻盛虽然很辛苦,透支了自己的精力,但他觉得自己也很幸福。81岁退出日航后,他常说,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稻盛在81岁时,以我的幸福论为题做了一次讲演。讲演中,稻盛引用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3年的有关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在36个发达国家中,日本治安排名第一,教育排名第二,医疗也排名靠前,但幸福指数却排在第21位。就是说,许多日本人感觉不到幸福。
日本大阪大学曾有一项调查,结论是:当一个人的年收入低于150万日元时,幸福感很低;在150万日元~500万日元,幸福感提升;到达500万日元之后,幸福感不再提升;在超过1500万日元以后,因为工作压力增加,幸福感反而下降。
稻盛认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所谓“衣食足而知礼义”。知礼义,懂得尊重和感谢别人,就会产生幸福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确实,欲望的满足能让人产生一时的幸福感,但是人的欲望没有止境。“人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如果不懂得抑制过度的欲望,不管物质财富多么丰富,不管名誉地位多么显赫,人还是很难从内心感觉到幸福。所谓“身在福中不知福”就是这个意思吧。
稻盛认为,幸福的主观性很强,必须具备一颗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人才能感受到幸福。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怎样才能培育一颗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
在讲演中,稻盛归纳了三个培育方法。
1. 在勤奋工作中培育
稻盛13岁时,二战结束,鹿儿岛满目疮痍,稻盛家被炸成一片废墟,家庭经济极端贫困。但不可思议的是,全家人每天努力工作,拼命求生存,并无不幸的感觉。稻盛目睹只有小学文化的舅舅,身材瘦小,拖着装满蔬菜的大板车,顶着夏天的酷日,迎着冬天的寒风,沿路叫卖。他没有学问,智慧不足,亲戚们瞧不起他,但他却默默地认真工作,后来经营一家蔬菜商店,非常成功。舅舅那种知足的幸福感,留在了稻盛幼小的心灵里。
一辈子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乐在其中,从中感受幸福,这是稻盛的切身体验,是他的幸福观之一。稻盛说,这个世界并不完美,充满着矛盾,需要解决的课题不计其数。但如果自己不奋斗,只从自己之外寻找不幸的原因,一味发泄不满,就不会有幸福的感觉。懒汉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
稻盛认为,勤奋工作绝不仅仅是获得生活食粮的手段,更是战胜欲望、磨炼心志、提升人格的崇高的行为。稻盛强调,不必脱离俗世,工作现场就是精神修炼的场所,每天聚精会神,认真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就能塑造高尚的人格,就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2. 在由衷感谢中培育
稻盛27岁创立京瓷时,他的感谢之心油然而生:他感谢用自家房产担保从银行贷出流动资金,帮助自己创业的出资人;感谢艰苦奋斗,拼命努力的员工;感谢接受苛刻条件的供应商;感谢信任京瓷的产品的客户,特别是松下电子,松下电子对于产品质量和价格的严格要求,锻炼了京瓷,促使后来京瓷的产品风靡硅谷,在美国市场上发挥出压倒性的竞争优势。稻盛因此对松下电子感谢万分。而那些当时对松下电子的严格要求,不但不感谢,反而心生不满和怨恨的供应商,后来都纷纷垮台了。
稻盛说,认真想一想,人不可能单独生存。在空气、水、食品、家庭、同事,乃至社会这一切的支撑下,自己才活着。
不!与其说自己活着,不如说是周围的一切“让自己活着”。但这么简单的事实,我们却常常忘记。只要意识到这一点,生出感谢之心,自已就能感受到幸福。稻盛说,他每天要说几十次“谢谢”,“谢谢” 二字随时随地会脱口而出。有一次,稻盛甚至说,能够发自内心地说一声“谢谢”,这本身就是幸福。
3. 在虚心反省中培育
稻盛说,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京瓷也顺利发展,高收益,高增长,业绩突出,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这时候“反省”这一意识强烈起来。每天起床后,就寝前,他都会面对镜子,对昨天发生的事情、今天做的事情进行回顾。凡有违背做人良知的行为,都会兀自大声说、强烈地斥责自己。一是忏悔,“神啊,对不起”;二是感谢,感谢神灵让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失言和失态。
稻盛说, 自己亲眼看到许多成功者因成功而堕落,他们像流星一般,闪烁光芒后迅速陨落。自己之所以没有,就是因为学会了反省。人在虚心反省中就能培育起能够感受到幸福的那颗心。
稻盛说,努力经营,千辛万苦获得的利润,差不多一半通过交纳税金,由国家进行“再分配”,这才支撑起经济社会的运行。在日本的6300万就业人口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作岗位,由企业提供。也就是说,创造财富,向人们提供生活食粮的,基本上就是企业。充分认知自己的使命,发挥力量和智慧,拿出勇气克服经营中的各种困难,履行自己的责任,在这种“行大善”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到喜悦和满足,而这就是经营者至高无上的幸福。
“无私利他”是稻盛的哲学,更可贵的是,他终其一生实践不止。为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幸福、为人类社会幸福做出贡献的经营理念,设立京都奖,创办盛和塾,第二电电上市自己不持股份,零薪出任日航会长等,不胜枚举。稻盛说,“为社会、为世人尽力,是人最高贵的行为”。到了晚年,稻盛常说,“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稻盛在行大善的过程中,在无私奉献中感受到了至高无上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