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年少时人手一本安妮宝贝书籍的青涩时光吗?
似乎每个女孩都有那么一段青春,
以疼痛做序,以悲剧收尾,
中间夹杂着欢笑与阴暗,
友情与爱情,失去与得到,
到最后,都逃不过曲终人散的命运。
这是张爱玲口中每个人都非走不可的弯路,
也是亦舒笔下冷静薄凉的风花雪月故事,
还是安妮宝贝书中永远阴郁黑暗没有结局的感情,
同样,也是我们的青春。
作为一个曾经把安妮宝贝的棉布格子裙、光脚穿球鞋的女生当作模仿对象的人来说,最初听到《七月与安生》被拍成电影时内心是拒绝的。
毕竟在以往的历史里,已经眼睁睁见证了《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左耳》等数本大IP改编电影之后惨不忍睹的结局,实在不想让七月与安生也经历这样的命运。
然而事实是,这一次,国产电影终于清醒了一回,所有的导演,编剧,演员都在线而且发挥良好。
这部开拍时被原著党们实力拒绝的电影,在上映后出乎意料的获得了各大影评家和豆瓣文人的集体好评。
身为原著党之一的我也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跟时下各种青春撕逼闺蜜大战的狗血言情青春剧来说,真的好太多太多了。
最主要的是,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明明是一本悲剧又阴郁的小众文,却在搬上大荧幕时被改编成了一个充满人性争议与成长的青春友情故事,既保留了原著的故事情节,又有了自己独特的立意和升华,让人意外又感动。
很多人说被这部电影感动哭了,听到这句话,突然想起曾经看过的一句话:
我们喜欢一个人,一幅画,一本书,一首诗,真正喜欢的往往不是那人,画,书·,诗本身,而是从中看到我们自己。人是一种自恋的动物,总在其他人身上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影子。
我想,这句话应该很能概括在电影院那个悄然啜泣或者哭得泪如雨下的自己。
《七月与安生》同样是撕逼,同样是怀孕,同样是闺蜜抢男人,看起来似乎跟那些被骂得惨烈的其他青春片没什么不同,那么,它打动人心的地方在哪里呢?
也许是因为《七月与安生》太直接。
这个世界太过艰难,能够活得真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但《七月与安生》没有逃避这些真实,而是直白的剖析给所有人看。
家明的犹豫不决,安生的任性自我,七月的表里不一,这些人性中最不被认可的点,在电影中没有丝毫掩饰的展现于人前。
多少人,在这部电影中寻找着自己。
也许曾经想做个好女孩,却走上了一条独自流浪的道路,也许曾经叛逆张扬,但没有人知道叛逆背后是深深的胆怯和孤独。
大多数人都活的太过小心翼翼,没有人可以真的像电影那样,一个镜头转换,几年几十年就过去了,所以电影中折射的人生,才是我们想要却不可得的。
所以我们为之哭泣的,不止是那个勇敢的安生,乖巧的七月,懦弱的家明,还有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曾经。
这是一场关于青春的祭奠,七月与安生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可是有多少人能够像电影那样,转换身份,走上一条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未知旅途。
电影只是虚构,但人生不是。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我们为电影感动,为两个女生的友情感动,连她们的撕逼,也觉得感动。
看多了小时代上一秒撕逼下一秒和好的闺蜜情,连带着闺蜜也成了一个贬义词,可是真正的闺蜜是怎样的呢?
也许就像七月与安生一样,即使是撕逼,也不忍心伤害你。
好朋友是真的会喜欢上同一个人的,因为彼此太像了,但真正的闺蜜会比你更爱你,所以也会为了你放弃。
七月与安生是寂寞的,也是幸运的,她们拥有彼此,也只有彼此,即使吵架了抢男人了,她们还是爱着彼此。
原著中家明说过一句话,在他背叛七月和安生好上,后来又回到七月身边时,七月问他:“你喜欢谁?”
家明说:“我不知道,我觉得你们太像了,你们就像是一个人。”
看完全本书,对这个情节印象最深刻,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七月与安生性格相差那么大的两个人,为什么在家明眼里变成了一个人。
也许,每个人都是七月,也都是安生,内心的阴暗与明亮,暴露一面,隐藏一面,外人看到的样子,只是自己展示出来的,真正的样子,谁又知道呢?
我们一直在羡慕别人,也一直活在别人羡慕的眼中,就像七月与安生。
13岁那一年,阳光灿烂的午后,安生招招手,带走了七月,从此,她们的人生被彻底改写。
安生曾经对七月说,如果七月当时不跟她走,所有事情都不会发生。
在那个美好灿烂的季节,鲜衣怒马的年华里,肆意张扬的青春中,谁对你微微一笑,挥一挥手,你的笑点泪点,又是为了谁。
那些人,是否早已散落在天涯。
2016.9.19 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