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的书越多,人也会对作品越来越挑剔,慢慢的,你就会对每一位作者,每一部作品有一个大概的衡量,而且,对于每一部作品的衡量,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位读者,甚至是原著作者都没有话语权去评判哪个读者的从书中所识的优劣。这便是作为一名文字爱好者对于文字最大的尊重
曾经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总会在每一篇课文的讲授之后总结出一个中心思想,我在想,当时应试教育出身的我们却从不去质疑去总结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多么幼稚,更甚者,这中心思想却是一模一样的。
最近拜读杨绛先生《走到人生边上》这本书,这本书是杨绛先生百岁高龄,自2005年病愈出院后的所感所悟,如教科书一般的把“人”这种自命不凡的高级动物分析的无比透彻,她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归纳总结出了很多关于“人”的问题。不得不赞叹,先生百岁高龄,却从未停止过思考,也从未辍笔,她谦虚的求学态度,严谨的做学之风,却真的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和一位历经百年沧桑的学者通过作品交流,收益何止一点点?
本书的第一部分是杨绛先生探讨了关于“神”和“鬼”的问题,鬼真的神真的存在吗?人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时候究竟是通往天堂还是通向地狱,现实生活中的怪力乱神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人死真的什么都没有吗?人死后灵魂安放?这些问题我想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无论你是哪一方面的专家学者,恐怕大多数问题都难以在在世的阶段解释清楚,杨绛先生也是如此。那么这些怪力乱神之说究竟信不信呢?我觉得,信与不信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任何事物,无论是唯物还是违心,都是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人类认识事物都有其局限性,所以,“自信”,“迷信”都是人类认识事物局限性的一种表现,不存在优劣,局限性是客观存在的。
本书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让我觉得受益匪浅的部分,关于鬼神的问题,我们的认识有局限性,但是,关于人的问题,我们却始终行走在路上,无论是否愿意,我们都走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或许,迟暮之年的先生,对于人的问题,先于我们有所感悟,而关于人的论述,我看到了自称为旧时代老先生的杨绛先生扎实的学术功底,严谨且合乎逻辑的治学作风,这也是我大学毕业后第一次感觉先生的书有些烧脑,且通过先生的表述,引经据典,循序渐进的解释了人这个复杂的高等生物。这种感觉犹如回到大学听一名资深学者的讲座,先生的表述将人的问题娓娓道来。
在这两部分,先生从人的灵魂和人的肉体这两个相互存在且不能分割的个体为切入点,阐述了人是有灵魂的,并且依附于肉体之上,灵魂和肉体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从肉体和灵魂这两个命题的基础上,先生将“人”细细研究,首先,承认人是有个性这个属性的,或句话说人是有各自的脾气秉性的。继而,引出了本书最核心的内容,人的本性,先生所讲的本性是人的本性,是人自出生之日起所具有的灵与肉的本性,
肉体的“食色性也”是一个人的肉体的本性,食色性是满足人身体的欲望的基本要求,灵魂的本性是“灵性良心”这也验证了“人之初,性本善!”这句儒家学说。这里就是说灵魂深处,字出生自日起,食色性也和灵性良心就灌注到有灵有肉的人体制中,灵与肉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直至灵魂和肉体走到人生尽头。
灵与肉如果在机体内相安无事相敬如宾,那得多无趣呀,先生对于灵魂和肉体本性在人这种梅姐的存在方式是斗争的,又是统一的。“灵性良心”需要“食色性也”的硬件的支持。而“食色性也”又不能毫无节制,需要“灵性良心”的节制,这就是灵与肉的斗争,而二者相互统一在于人活一生,灵与肉的存在有一个极限,这是灵与肉相安无事的相互妥协的统一。
走在人生边上的先生,将灵魂和肉体的的本质看得透彻,而人的一生最精彩的莫过于灵与肉无休止的斗争和统一,这些斗争和统一犹如一团团迷雾,遮住了人的本性,阅历丰富,你才会发现找到自己的灵性良心并不容易,雾里看花即使看到也不见得多美,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那一团团迷雾。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迷雾,这才是人生最精彩的部分,至于灵性良心,这千篇一律。
所以,人活一世,终点在于发现自己的灵性良心,但是,人活一生的目的并不在于径直走向终点,沿途的风景才是生命的意义,无论人行进到那一刻,如果可以有幸看到自己的灵心良心,那些关于命于天明、万物之灵、人类文明、修身之道,人的价值,便都化作探究灵性良心的不同路径。
这就是百岁先生,走在人生尽头给我的启示。而先生却并未倚老卖老,以谦虚的态度告诫读者,对书中的内容要有自己的想法,质疑的声音。因为每个人的感悟是千差万别的,这才是谦卑的学者在迟暮之年找到灵性良心后的一种态度。
我认为这种态度是最珍贵的,就如上文所述的总结中心思想的愚蠢,先生2016年离开了我们,我们从内心缅怀先生,觉得可惜。我也看到过网络上有太多的伪文艺人,甚至先生的一部作品都未细细研读也来凑热度,我想,杨绛之所以成为先生,不是因为先生的名字叫做杨绛,而是从先生笔下留下的财富,值得传世,先生的肉体和灵魂可能一起随风而逝,但是,先生行走一生留下的质朴谦恭的云雾,一定会和“好读书奖学金一起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