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会学习,在我们这个社会普世价值观来看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实力的证明。善友教授说过:“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学习。”刘润老师多次借用荀子的话“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旨在说明善用工具和“外脑”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究竟怎么样学习,是真正有用的学习呢?怎样才能避免听了很多大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呢?
在搞清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要纠正弄懂一个误区,“学习”的本质是什么?
21世纪商业周刊主编吴伯凡曾说:学和习是两个过程。所谓的学就是从一个领域的核心知识出发,向外探索并接触新事物,并不断将接触到的信息反馈给已经构建好的系统的过程。学,就是新知和系统建立的一次或几次有效连接。
可学习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已经知道的信息,不断的加深连接让大脑里的新知逐渐地下沉到下丘脑,而新知下沉到下丘脑,这种不断重复建立大量有效连接的过程才叫习。
这么看,我们很多人的学习,往往只进行了这个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学,而习的过程却被忽略了。细思极恐,关于习,我们有“复习”“预习”各种说法,可见对“习”的重视程度。何况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圣人”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也意识到“习”的关键所在,在《论语》开篇《学而第一》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就是连接,习就是重复连接,在重复的过程当中不断的连接,才是有效的学习。正是这种所谓的“刻意练习”,反复使某些神经元之间建立固定、高带宽、最后在大脑皮层还没有意识到就已经下沉到下丘脑的反应,才铸就了最后的学习成果。
如果说连接和重复连接的比喻过于抽象,不妨看看傅佩荣教授对学习的认识,最近他在得到西方哲学课上谈到他的老师对他讲过的学习三种策略,前两种正好就是我们刚刚介绍的学习的过程。第一种学习,就是要学蚂蚁搬家。把“有用”的囤积起来。傅教授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学习就是采用这种方式,买一本书,然后在书上划重点、写眉批,最后再自己做总结,这是一个极度枯燥的储存各种知识和信息资源的过程,就是积累“量”的一个过程。
第二种是蜜蜂酿蜜,蜜蜂屯好花蜜之后,就开始酿蜜,把自然的馈赠,经过自己的再加工。在已经储备的信息和知识上慢慢整合,融会贯通,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同学派的立场,就要把它融贯起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就是要消化之后有自己的心得,最好的检测方法就是自己说一遍,信息和知识要经过自身的消化和体会,转化为自己的产品和认识。
至于第三种,我们下次再讲。因为基本上主流的观点对这种学习都是推崇备至,是高效学习的真正动力源。学会一个知识可能需要4天时间,习得一项技能可能要4个月,改变一个态度却可能需要4年甚至40年,而这第三种学习方法就跟态度有莫大的关系。
总结一下,重新认识了“学习”是什么,“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习”才是最好的量变带来质变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