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就是希望。从作为学校教育源头的中小学开始抓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学生,将来才有可能涌现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创造型人才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创造力。作为培养人才的耕耘者们,则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教学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取代的培养创造力的特殊功能。由于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人们普遍重视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培养,只注意知识的继承,不注意创新的培养,甚至与把创新能力排除在素质教育范畴之外,所以学生中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低下的现象,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个突出问题,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由于创新能力开发不到位,进而会严重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发展,主体发展和创新发展,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合理需求,适应全球一体化的信息革命和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语文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服务呢?
首先,是对教材的处理上要创新。
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的“单元提示”“自读提示”,这为教师提供了指导学生探索教材知识点、重点、难点的信息,这一步骤做好了,也就是找准了整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深入钻研课文,课文的知识具有综合性,从字词到语法修辞,从篇章结构到写作特点,从课内知识的掌握到课外知识的巩固迁移,无所不有,点点滴滴,教师都要成“竹”在胸。钻研课后练习,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与词句的运用,以何种形式出现的,如何让学生巩固迁移知识,教师应心中有数。那么在教材的解读上,语文教师就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解读,设计好每节课的接入点,设计好重点问题,用层递式、引导式、开放式、反向式等提问方式设计好教学思路,在课堂上能随机应变,以便教学的顺利进行。
其次,课堂教学的组织要创新。
语言风格创新。对课堂教学来说,语言尤其需要具备独特的魅力,它要求教师在表达中,词义清晰准确、表达生动而富有感召力,用语凝练而机敏,追求富有个性的语言风格,良好的语言修养,极有特点的教学音色和和谐一致的表情动作,都能成为吸引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探究问题的主要因素。语言风格的创新来源于教师在平常的学习和工作中要注重对语言能力的培养、生活中性情的交融,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吸取语言精华,经过反复地、有意识地斟酌、锤炼,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达到较好的语言效果,从而让学生轻松地进入课堂,走进教师的心田,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情境、崇高优美的意境中接受教育。
营造民主探究的教学氛围。周忠昌在《创造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有利于创造的风气,不仅会促进求知欲滋长旺盛,激发探索异常解决办法的强烈兴趣。”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该为其营造民主探究的教学氛围。教师语言体现民主,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不搞一言堂,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学生自主讨论,比赛等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去发现,疑难让学生讨论,见解让学生阐述。教师多赏识少责难,使学生勇敢尝试,敢于探索,维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大脑得到解放,有时会进入顿悟的心理状态。从而不再人云亦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想人之未想,发己之所发。长此坚持,创新意识必然萌生。
再次教学方式要创新。
教学方式的创新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随着教育的发展,教学思想的不断变化,教育方式日趋多样化,并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与优势。语文教学的创新要紧扣语文姓“语”这个学科特点,始终不能离开语言训练。主要是在疑中求新。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是说鼓励质疑,引起争论,揭示矛盾,使学生面对所读内容,产生疑问,从而打开思维的大门,深入思考,大胆探求,达到无疑。这样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多读中多思,在多思中善疑,从而通过语言文字,质疑问难,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对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民族优秀成果扬弃,进行历史地、科学地批判。
最后是布置作业要创新。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必须进行深刻重大的改革。即作业布置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论的视野,重新审视学生。学生通过教师布置的作业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布置一些探究性强的作业,学生就会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幸福和快乐、苦恼与辛劳。因此,创新型作业不在是强加给学生的负担,而是学生成长的一种自觉的生活需要、人生需要和学习需要。
实践证明,一个优秀教师不仅在于他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思维。我们提倡在教学中创新,是希望有更多的创新人才涌现,为我们的社会服务,这才是我们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