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在有心事有烦恼困惑时更想向谁诉说,你一定会回答“密友”,“家人”等等,可是事实上,当你真遇到这些事,却一点儿也不想向这些人说,可能是因为不想让他们担心,比如父母,可能是因为能预知他们的回答,比如闺蜜,也可能是因为这事儿本就与他们相关,没法好好吐槽or倾诉……
所以有时候静下来就恍然发现,原来能让你敞开心扉的,偏偏是不很熟的人甚至陌生人,这和树洞是一个理儿,比树洞好点的是:这种“树洞”是活的。
也似乎这样就明白了网络聊天室当年怎样火爆起来,很多交流平台又是为什么经久不衰层出不穷。
因为这个世界上“孤独”的人太多了。
记得前段时间榜姐(微博搞笑排行榜)发的零点话题有一次是主题为“孤独”,有人玩笑说,几万个人在微博上一起证明自己有多孤独。
多少有点讽刺的味道,但事实又偏偏如此——几万个人在一起讨论又怎么样,个体还是孤独的。
我们习惯于向合适的人诉说合适的心情,每一次说话哪怕不是刻意,也会是在潜意识里精心挑选了可以说话的人,啊当然了,如果你什么都想跟他or她说,那八成是爱情了,但就算是这样,与其相关的小心思,你还是会挑选另一个人去诉说。
但是当我们找不到这样一个合适的人时,我们就会觉得失落觉得孤独无助,因为你倾诉的目标无法达成,哪怕再独立自主或内向的人,都会有想倾诉的时候,而当需求在所谓朋友圈中无法满足时,你,便会看向朋友圈外的世界。
我们更容易向陌生人敞开心扉
小离是个很内向的女孩子,她的朋友很少,只有一两个,但关系很好,可有时候她发现陷入这样一个怪圈——对父母同学的看法,可以给朋友吐槽,对朋友a的不满或者困惑,可以跟朋友b讨论,对朋友b的看法,可以给父母交流……这样做的时候她不觉得什么,可真地仔细想起来,她只觉得自己真特么婊,怎么看都有种狗血小说里被指着骂的女二的味道……于是她不再向朋友倾诉与其他朋友相关的事,而父母多少有点代沟的,她也慢慢不再向父母倾诉这些事了,况且他们也帮不上什么忙,本来也只是听着敷衍地嗯嗯哦哦,在烦恼的时候更会有些烦躁。
一个意外的机会,她在网上认识一个人,交流中,她这样平时很有点自闭感觉的小姑娘却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烦恼都倾倒了出去,说完之后她觉得一阵轻松……不管事情有没有解决,她总算是没有再憋着,自然舒心,甚至很多平时不能说的东西,都能说给这个人听,还能有回应,有讨论,有评价……
之后她回忆起来也是有点发愣,甚至仔细想了想自己有没有无意间泄露什么身份相关之类的,而后默然。
陌生人与自己没有利益纠葛,他做出的评价也就更中肯,而同时,陌生人并不了解你,你们的故事,他也只是当故事听,你的诉说没有压力,不会担心吐槽被对方知道也不会担心暗藏的小心思暴露,而你不认识他,也就不知道他会对这样的事发表怎么样的言论,不过一般来说你肯聊起天来的人,三观会是被你认可的,也就是说对事件的看法多少都会在你的设想范围内,天也就不会因此聊死。
反观和朋友的聊天,或许相隔再远的朋友,因为你他们也会多少有几分交集,吐槽要慎重,保不齐一时的小别扭或者因为几句抱怨,密友各自东西……而密友,可能你们已经心有灵犀到能“心电感应”,你说什么都猜得到他回什么,在欢乐时或许这样更欢乐,在悲伤时这样就很尴尬了,那时心智皆不清的你很容易就把这样猜得到的行为看作套路,丢进“不走心”的评价里。
当然还有,我们对不熟的人的宽容度,往往比对亲密者大得多,我们把他们看作树洞,试想如果树洞能在接纳时反馈你,你当然会惊喜,而不会对反馈有太多计较。
就如那句“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意思反过来用在这,别无二致。
想起最近听的一首歌,里面有一句“我不孤单,孤单只是情绪泛滥”,是呢,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孤单到了被全世界抛弃,而是在筛选了自己的圈子后发现没有你想去倾诉的人,或者你想倾诉的那个人不接受。
然后在不想忍耐时,我们选择了陌生人,说完就走,无本交易,不担责任,童叟无欺,真是解决孤独症的绝佳好物。
我们都是这样,在相熟相知的人面前伪装逞强,在陌生人面前或者一个人时暴露本真,可能“君子慎独”在某种意义上,用来叮嘱这样的我们也未尝不可。
愿你强大到无所畏惧,真的生活完满,并不孤单。
我想听你的心事,你想说你的心事,然而你不想给我说,大概这也算是一种最远的距离。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