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品汇》起编于明洪武甲子年间(1384年),完成于洪武癸西年(1393年)。从34岁到43岁,高棅老师花了整整九年,完成了这部唐诗选评。
我们说《唐诗品汇》是各种唐诗选评本中的“中神通”,可不是红口白牙随便说说的,细节决定成败,数字说明一切:
《唐诗品汇》初编九十卷,后又补十卷,合计一百卷,总共收录了从“初唐”到“盛唐”再到“中唐”直至“晚唐”这四个时期的681位诗人的6725首诗。
这“681”以及“6725”两个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不妨通过与《全唐诗》作个比较来理解一下。
说起这部由曹寅,也就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他爷爷,以及彭定求等十人领衔主修的《全唐诗》,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也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九百卷,成书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全唐诗》共收录唐代诗人四万九千四百零三(49403)首诗,一千五百五十五条句子,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2873)人。
终唐一代,以诗歌而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大大小小的诗人,基本上也就是这2873人了。 两千八百多位诗人,各位觉得多不多?
“多乎哉,不多也!”
我查了一下关于唐代人口数字方面的资料,没查到整个唐代289年间,总共有多少人曾经生活在天朝上国的数字。
无奈,用我相当不专业的人口统计办法,自己极其粗略地估算了一下。 根据史料,最鼎盛的天宝年间,唐朝大约有一千多万户,八千多万人口。后期几经战乱,国力衰弱。我取了个中位数字。也就是假设唐朝初年人口数字为五千万,根据加上出生扣除死亡,姑且以“千分之十三”为唐朝人口年增长率。以5000万*0.013,得到人数为65万。然后65万乘以289年大约等于1.8亿。加上之前的基数半亿。得出唐代两百八十九年间,大约曾经生活过2.3亿左右的人口。
在这两三亿人口中,有2873人以诗留名,也就是说,唐朝以诗成名的成功率大约是十万分之一的概率。所以说“2873”这个数字,不算多吧。
《全唐诗》是国家级的文化工程,由政府出面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资料,可称“举全国之力”。但我们高老师的《唐诗品汇》,他一个人一支笔,所选录的诗人就有681家之多,差不多就占了《全唐诗》诗家总数的四分之一。
多乎哉,巨多也!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摈弃了我一贯的文字描述方法,选取了我很不擅长的表格,来说明这个“多”有多麽得了不起。这里插一句,由于我本人对于表格制作的白痴,我的做法是手绘口授表格内容,然后请美貌与智慧并存的Noble老师完成后期制作。请大家给至今待字的Noble老师以最热烈的掌声和最八卦的关心。谢谢!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从上面这张图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比起“东邪西毒南帝北丐”那四部,我们的《唐诗品汇》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另外四部诗选的诗人总数和诗歌总数加起来,也比不过咱们的“中神通”。
当然咯,全面客观的比较不能只看到了“量”,还要看“质”。
《唐诗品汇》独冠群雄的地方,不仅是卷帙浩繁。这本书对于唐诗的选评以及对于诗人的品论,也是独出机杼,有着开宗立派的地位和影响力。举一个小例子,刚才我们提到的,也是后世遵从奉行视为圭臬的关于唐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这四个时期的划分,就是我们高老师的手笔。至于后面更出彩更牛气的成绩,我们下回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