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 刘春燕
我深深地热爱语文,也想像肖培东老师那样,能浅浅地教语文。
岁月销蚀的不仅是容颜,还时刻打磨我们的那颗初心。工作十几年,多少春去秋来,多少茬不同面孔的学子,今天是否在重复昨日的故事,我们都深知读书写作对教师、对学生的重要性,可理想总在现实的琐事中淹没沉寂,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教师的二次专业成长期到了!
金秋九月,王栋生老师带来的写作教学讲座,无疑又唤起了我的热情,像一缕阳光直接投向我的眼眸,本来就暖和的九月,又似燃起了夏日的热情,穿透身体的每一寸皮肤,每一根毛发,每一个毛孔都在感受这种阳光的明媚。它并不是刺激性的激动,而是温柔地、缓缓地,是一种兴奋,是一种自我微笑。讲座中的词语在耳畔回响,娓娓道来的语调包裹着我,散发着语文人的真情怀,让人感动,朦胧中,眼前自己授课的画面历历在目,我想去重组它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语言,恨不得让这些精髓立刻穿越时空,去灌溉我的课堂。我满怀期待,望着他们的一举一动,捕捉他们的一个眼神,一句低语,一丝表情的变化,立刻实践!
只有不怕写,才有可能会写(每天250字随笔)
学生心理上对写作的恐惧,源于惯有的学习模式和评价方式,每学期8篇大作文是硬性要求,王老师倡导多读多写,一周一到两篇250字的小作文并不难实现,我想对于应试的600字大作文来说,这250字无疑给学生开辟了一块文学小田地,他们可以在这里思考,想象,不惧文体,不拘泥于各种拿高分的写作条框,来一次真性情的书写。
初一时,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随笔,题目一周我定,一周自拟,总体坚持下来,并没有在文学写作上激起一丝涟漪。此刻,在接受大师的指引教导下,我大胆决定,要求学生每天(周一至周五)写250字随笔,周末两天读书写读书笔记。要求有两个:一写真实的情感,题目自拟,体裁自选,内容自定。二个人写作内容不能重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新奇,也很兴奋,我也是。
第一周,每天的随笔内容五花八门,当然毕竟是内初班的孩子,封闭式的校园生活,所涉及的内容重复率很高,写作较弱的孩子仍然在记流水账,疑似在哪东挪西凑的读后感,还有以前作文中写过的陈旧内容,难有佳作,我略有一丝失望,但我知道这是慢工出细活,写作这事不能急,我急了就是违背写作初衷,先要做到不怕写,愿意写。
第二周,我们进入第三单元文言诗歌教学,学习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学罢,一时兴起,对于当日的随笔,我提议,仿写短文两篇任意一篇。学生立马兴奋了,第二天有学生急匆匆过来问我随笔改完了没有,并笑盈盈地着告诉我,说昨天班里好多同学都说语文作业太有意思了,特别好玩。确也如此。《答谢中书书》写景抒情,学生描写校园秋景。尤其几个题目起的妙:“答弘景书”、“答刘老师书”、“记风雨操场夜游”、“记赛里木湖日游”
例文:三中之美,师生共谈。高楼耸立,操场平阔。看爬山虎,藤条缠绕,赏池中菊,红黄绚烂,两旁青松,四季常青。日出晨曦,鸟雀清鸣,日落余晖,云霞似火。自克市上内初班以来,实乃学生学习之乐园。
己亥十月八日夜,放学欲归,清风徐来,欣然出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操场浔仕林,仕林亦未归,相与步于中道。黑幕遮天,幕上亮光点点,盖繁星也。月下如树影成三人,人亦交谈畅聊,盖灯光折影成三人也。举头望天,月下相邀,何夜无月?何处无知己?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诸如此类仿写,学生的第一次仿写文言文,效果完全出乎我意料,心中窃喜,虽然稚嫩,但这种尝试本身就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课堂上我将这些可圈可点的作品展示交流。
“随笔,让我开始对每天好奇,觉得每天都很精彩”
第三周,学生仍沉浸在仿写的新鲜中,之后仿写了课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还有仿写现代诗歌的。体裁从记叙文到文言文、诗歌。内容从书本的仿写到生活的点滴记录,一切都很顺利美好,尤其当读到一个学生题为“随笔的意义”的文字,其中有一句话“我们的随笔从一周600字到每天250字,不知不觉中我发现,随笔,让我开始对每天好奇,觉得每天都很精彩”,这句话似说出了我的心声,如知己般,这句话让我和学生产生了共鸣,我更加激动了,一天的心情也都因为这句话而快乐不已。课堂上我与学生分享这句话,看到多数孩子点头表示赞同,我甚是欣慰,这就是我让学生每日写作的初衷,热爱生活,热爱语文。它和考试无关,是书写心灵的一片净土。
第二单元散文教学中《藤野先生》写鲁迅的老师,朱德《回忆我的母亲》,学生兴致不减,在随笔中250字的概念已模糊,程度好的学生几乎都是500字左右,欣慰的同时,我又在担心现实,语文作业时间是否超时了。理想和现实碰撞的那一刻,我坚信这是正确的,至少此时此刻。
学生随笔:《黄江先生》节选(历史老师名为黄江)
克拉玛依无非是这样,校园里的树,一夜之间全染成了黄色,树叶纷纷飘落在地面,远离了大树,所有行使在校园里老师的车,都随风而过,恐怕无暇欣赏校园的景色,但唯有一人,他是能欣赏景色的人。
“我叫黄江,我的名字很好记,黄河+长江”这就是十班君子之首的黄江老师,一头苍白的头发,但却不失青年的意气,严肃的外表下,更多的是温柔,明朗的话语 ,不失人生的道理,他相貌平平,但为人做事,写诗独具魅力。
……
黄江先生是名副其实的“正人君子”。
《回忆我的母亲》节选
听到母亲要驻村离开的消息,我是无比伤心难过的。母亲的一生是勤劳的,我十分爱她,我舍不得离开她。
我的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每天早出晚归,忙碌不已,我家也不是那么富裕,父亲工作更为繁重,平日里,大多是母亲来照顾我的生活,细致入微。
从我能记忆起,在有母亲的日子里,我们过得十分舒适,……我记得我要离家上学时,母亲眼眶通红哦,却依然未滴下一滴眼泪,看着母亲,我不知为何如此想要哭泣。
……我最感谢的是母亲没有把她的梦想强压在我的肩上,却是要让我不误入歧途,坚持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离开时,我有想过,多久,我们才能再相聚。
看着这些真挚的文字,我常常感动,我会把这些真实的感受拍照,并发给孩子的父母看,家长们看完都特别激动,感叹孩子懂事了,感叹孩子原来如此爱他们,对于身在千里之外求学的这些孩子们,能这般懂事,不就是育人的效果吗?
这样写随笔,就像王老师所说的那样,我在期待一个好句子,一个好词语。我也在随笔奔上留下我的痕迹,有错别字的纠正,有好句的勾画,有激励的话语,也有提出建议,有内心共鸣的表达,也有疑惑的问题,随笔,成为我和学生共生长的乐园。批改随笔无疑增大了我的工作量,渐渐地一小时的批改时间让我开始乏累,重复的话题和文字让我倦怠,有时我也心生抱怨,也许任何事物都它的成长期,那股新鲜劲过后,随笔写作也进入了瓶颈期。
“老师,我词穷了”
第四周,一篇随笔的题目让我为之一震:“老师,我词穷了”,再细读下面的文字,孩子用非常歉疚的语气,在叙说自己能写的改写的都写了,语言翻来覆去,没话可写了,结尾,他又重新振作,说他想到办法了,就是多读书,多积累词句,下次一定写好。我不由一阵心酸,开始心疼起这个孩子,因为自始至终他都是包含歉意,这一天,“词穷”这个词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
这是个语文基础薄弱的孩子,而且很腼腆,普通话不是很流利,对于词穷这件事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他选择笔谈的方式直接告诉我,仔细回忆那篇随笔的语气,孩子分明是在向老师求助,说的那么真诚,恳切,这正是写随笔的初衷,书写真情感。我再次审视教师的角色,是孩子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当你给他指明方向,他在奋力奔跑的同时,遇到一片昏暗,不明前路时,我们还需要再次点亮,引导正确的方向,我很喜欢对老师的这个比喻,我们就是明灯,照亮学生成长道路的某一段。在平淡了一段时间后,心中那朵火苗似又窜了出来。
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就像炫丽多姿的朝霞,在晨曦中闪耀玫瑰金色的霞光后,随之被初升的日光穿破一层缝隙,随之越来越大,漂浮的云在四散,阳光愈发刺眼,再次照亮我的双眸。昨日,批改到课代表的随笔,内容大致是反映的是,每天一到语文时段,同学们就拖着脑袋或下巴,左顾右盼,绞尽脑汁回忆今天可写的画面,有时这样的举动被值晚自习的老师误认为是无所有事,东张西望。最后表示身为课代表的她也技穷了,无聊了,觉得这一天没什么可写的,仍然是一副抱歉的语气,终了,还写了安慰我的话,说每天看到我批改随笔到手抽,他们都觉得我辛苦,所以只能说对不起了。
这篇随笔,无疑像一颗炸弹,一声轰鸣,让我意识到,势不容缓了,随笔写作遇上了瓶颈期,老师批改的疲乏,学生的无话可说,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下定决心,下周就上一节随笔指导课,针对这一个月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最重要是给孩子们指导方法,帮他们也是帮自己度过这个难关!
随笔写作所经历的波折,我想到是最终归于最深邃平静的表现,写作的路很长,考试结果只是个附带品,它积淀的是我们整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