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里,子夏曾问孔子,何为孝?
孔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大意就是,对待父母,不是给了饭吃和衣穿就是孝顺,而是始终对他们和颜悦色,才是真正的孝顺。
大多数人,面对家人比外人更放松,很容易就会拉着脸、耷着眉,把心中的不满尽数表现在脸上。
色难,意思就是保持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因为人的神情是由心理决定的,而表情又是很难伪装的。套用上文《论语·为政》里孔子的回答:只有对自己父母有着深切笃定的孝心,才会由衷地表现出愉悦和婉的神色。所以说,若能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着和悦的神色,就能算作真孝顺了。
昨晚,我又被9岁的女儿上了一课。
临睡前,女儿冲完澡,才想起来忘记提前准备好浴袍,于是喊我帮忙,我心里想:这个家伙又不提前准备好浴袍和换洗的内衣裤。基于这样的起心动念,我“心平气和”地跟女儿说:你先拿毛巾给身上擦干净,我这就去帮你拿。
女儿跺起脚来:妈妈,你都不能好好跟我说话吗?
我有些诧异:妈妈好好跟你说话了呀?我没批评你呀?
女儿撇撇嘴:妈妈,你的表情可难看了,感觉像是要批评我的样子。(即使我言语上伪装的再好,语气再平和,但是我的表情早已出卖了我内心真实想法。装的就是装的,假的真不了。)
【反思:大人的脸色稍微有点不一样,都会被年幼的孩子甄别出来,我不由得感慨,她可真是我的心理监督员啊!我的表情俨然释放了不好的包子味儿,即使我心平气和地跟她说话,她依然能够从我的表情中敏锐的感知到我真实意图。】
我:哦,是吗?这个妈妈倒是没有发现,妈妈以后注意,感谢你发现了妈妈不好的表情。(色难)
我立马意识到自己的表情好像还真是不咋滴,对着镜子一看,天呐,还真是不好看,一副想揍人的表情。赶紧用充满歉意的修炼笑脸跟女儿说:妈妈现在就去帮你拿。
相由心生,我的表情出卖了我,因为我内心活动就不太情愿帮女儿拿浴袍的,女儿屡次忘记拿,记住的次数屈指可数,所以心生不满,又不想用嘴表达出来,结果还是表情出卖了我。
不由得让我想起来没学院长的课之前,有一次老公说我,说话就要好好说话,干嘛带着一脸别人欠你钱的表情呢?没有人愿意看你的脸色。当时我也很委屈,觉得自己很无辜,为自己辩解:我没有甩脸色给你看呀。可能我就是这样的表情,不由自主的,没有任何想法呀。
控制好情绪和脸色,是成年人的修行。
一个人的任何语言和行动,以及情绪的流露,都受他个人的性格和习惯影响。
《韩非子·说林上》中说:“巧诈不如拙诚。”
正是因为我的“表里不一”(内心真实想法与嘴上说的不一致),才导致色难,还不如趁着这个机会跟女儿真诚的沟通——如何才能解决屡次忘拿浴巾的问题,这不正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时机吗?被我生生错过了,还导致女儿的惶惶不安,以为妈妈想批评她。
色悦,是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