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尤其是现代的建筑,大都是向西方学习而来,向西方学习建造的技术以及在教学上面也是一味的在照搬西方或者西化的日本以及韩国的一些经验,甚至于完全忽视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其实曾经诞生过无数灿烂辉煌的建筑以及艺术形式,只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例如时光的摧残下传统的中国精美的木建筑大都破败腐朽了,再来就是战乱的影响,每当改朝换代之际历朝历代的国君都喜欢新造属于自己的宫殿,而对于属于旧主的宫殿大都任其损毁,一但再遇到一个与之有过节的新君主,那这宫殿大概不会比那阿房宫好上几分吧!所以在这里还是要着重表扬一下那些于大明势危之时趁虚而入的那些满人们,至少他们对于紫禁城这座前朝皇帝的宫殿并没有进行全面破坏,尽管今日之故宫早已在无数次的修缮以及改建中变了些许模样,可庆幸的是大部还是留有数百年之前的样子,这是我对于那些统治者为数不多的赞许吧,或许正是这种无意间的举动,为我们留下来这些不多的文化的建筑遗产,当然还有一场浩劫就发生在五十年内,但却被大多数人所忘记了,当然或许不是他们真的忘记了,而是选择忘记,忘记曾经的疼痛,自以为满怀阳光的前进,却也难免不被此拖累吧。如今想来,这场浩劫可能毁灭了太多先人苦苦保存千年的东西,比起损毁的古迹,更恐怖的是那被一笔抹去的仅存的精神。
近现代的中国建筑的开端应是在梁思成先生及林徽因女士以及众多的留洋归来的文人学士的攒制下慢慢成形的,那时的中国人,已经看到了世界是如何的模样,也见识到了西方的文化以及触目可及的那些西洋建筑,这些所见所闻无不对于古老而陈旧的中国产生深深的吸引力,以至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即使是我国的一些建筑大师也对我们自身的文化尤其是建筑史充满了深深的自卑,以至于在建筑设计时,或全然不提中国元素全盘西化,或是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只做一些表面的模仿无法触及到传统建筑的灵魂。
那么,当我们面对这一切又该如何面对呢,一方面是西方建筑系统全面的教学模式的普及,以及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潜移默化,一方面又是那些对中国古建饶有兴趣的学生却又无法去系统的全面的进行教学,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很迫切,也急需解决。
面对建筑实物的缺乏,以及文言文种种解释的含义各有千秋,我们急需一种直观的,既非建筑实体又非繁复的文字记载的一种形式来于古人直面交谈,于是,我选择以那些传世的古画为切入点,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绘画和音乐以及舞蹈被奉为一种无需文字语言的辨识便可以传达创作者思想的方式,很显然,与其去拘谨于繁琐的数据以及点点线线,了解其思想才是可以将其精华永久传承的最佳方式,固然建筑的外形千奇百变,内部构造以及配件随时代变化了,但当你走进这座建筑时,你依旧会被其浓郁的传统文化气质所吸引,就好比时隔多年再见故人,故人的外貌穿着早已和当年大不相同,当你依旧凭着那股气质那种感觉,异常肯定的叫出他的名字,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一种气质所带给我们的一种神奇的体验吧,当你拥有了这些,你可以去随心去设计一切的建筑,而不必拘束于那些简单的形式的拘束。
以下,为传统建筑方面的画作的简介,
此画为倪瓒的【容膝斋图】,初看此画我并没有认为其于建筑有多么紧密的联系,直到我静下来,再次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很突然的就有一种感觉在我的脑海里面出现了,我看到了我走进了这幅画里面,我抬头看到的时蓝天白云,耳边听到潺潺的溪流,听着风吹动着树叶的声音,而我慢慢走到了那座容膝斋中,名为容膝可见其面积并不大,从画作的表现来看,也并不是多高的规格,可画中的我,并没有为此而感到一丝的简陋,相反的是,我感到了分外的自在,我时而躺卧时而端坐,随心的遨游于其中,而这一切无非只是这座容膝斋所带来的。
建筑的本意早已于画中表现,建筑并非是拘泥于一砖一瓦之间,关乎这点,想必解释最好的就是这些流传至今的画作。
参考书籍【大拙至美】梁思成
【华夏意匠】李允鉌
【营造琐记】王澍
【园冶】计成
作者郄朔然,转载请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