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页,推荐序一到六及原著编辑序言)
推荐序一,吴和鸣提到,在《日益亲近》中,大师消失了。他是那么狼狈不堪,多少次黔驴技穷。治疗那么艰涩,长久的徘徊不前,“我三番五次的说着同样的话,但一切都是徒劳”,这就是大师?这本书简直就要让我对大师产生幻灭感了。——是的,大师也是有如此狼狈的时候。我想到了我第一个心理咨询师,那些徒劳的努力,那些不能共情的时刻,那个她不肯承认的错误,那些她狭小的视野,证明她是一个人。在后来的工作坊中,我又获得了那样大的突破,我不禁怀疑,那些徒劳,其实是必要的曲折。就像亚龙大师最后回忆中说,一切好像都指向今天,一切都那么合适。
推荐序二中,提出了超越设置的概念,其实我在曾老师精神分析网络初级课程中,早就听说过,设置就是用来超越的这一说法,但是,其实我怀疑那些超越设置的心理咨询师,真的都达到了大师的水平吗?是一个借口,还是真心为了病人?可能我还更倾向于谨慎一些。道可道,非常道。
推荐序三中,说到,“亚龙的这本治疗记录,呈现出的不是教诲,不是指导,不是被分析和被治疗,而是让我强烈感受到的对话。对话是两个平等的主体之间交流,这体现了治疗师的态度,就是承认患者自主性和内在建设性力量的价值。”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神奇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路,治疗师不过陪我们走一段艰难的道路,而终将有挥手离别的时刻。
推荐序四中,“你说你能看穿雾一般的时空,我却从她焦黄的手指,看到一个饥饿的婴儿,分离比爱要更沉重。死亡总是潮湿的,静静的蛰伏,铺展在岩石上面,地狱之熔岩熊熊燃烧”——这段文字触动了内心深处的某种感觉,也许是潜意识的某个角落感觉被看见。也许我内心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亦或是死本能的唤起?我不知道。
推荐序五中引用亚龙的一段话,“我强烈地感受到人生苦短,虽然我沉浸于当下的生活,我还是强烈地感觉到魔朽之灵的观望与等待——那种腐朽,最终将吞没一切生的体验……”有时我觉得如果想起我们必死的宿命,我们会更加有勇气。我们终将死去,而且再也没有重来的机会,那为什么不大胆一些呢?
推荐序六,是我最喜欢的曾奇峰老师写的。其中提到,曾经担任国际精神协会副主席的挪威资深精神分析师S.Vavin认为,在过去二十年里,他专业上最大的进步是,变得更加能够在跟来访者关系不明确的情况下,继续分析工作。当时曾老师听到这种回答后极其震惊,因为这句话的意思,不过就是说,他变得更加能够忍耐了。但是曾老师后来明白,这貌似简简单单的忍耐后面,藏着极深的专业功底。联系到生活,我在想,是否我们在与他人的关系不明确的情况下,能够继续进行交往,也是一种人格更加完善的体现。
这本书的原著编辑,原来就是亚龙大师的妻子。亚龙大师让来访者以记录治疗过程的方式作为治疗的费用,在我的印象中,似乎是超越设置的一种做法。难怪有人批评他说,亚龙利欲熏心,利用病人的经济短缺情形为契机换取病人公开隐私的权利。估计也触怒过很多德高望重的专家。那么这样的做法最终会导致什么样的效果?我相信我读完这本书后,也许会有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