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目录
笔记将每周更新1篇,总计3篇,不想错过后续请【点击关注】,后续链接将逐步补充
从创意到流程——《绝密原型档案》01笔记(本文)
内容:创意收集、用户画像、任务与流程
点击跳转
界面设计与交互——《绝密原型档案》02笔记
内容(本书重点):界面、交互理念、风格指南
[链接预留]
方案落地与执行—— 《绝密原型档案》03笔记(链接待补充)
内容:沟通、远程工作方法
[链接预留]
如何进行创意的收集
一、创意的起点
需要发现、需求分析:你发现了哪些问题,问题这么多,你打算解决什么问题?
方案再生:为线下的需求找到线上的解决方案。
颠覆原有思维、方案:或许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更人性化:将枯燥的东西,变的更人性化,例如颜文。
科学推论:基于世界的法则,通过对现状的深入研究得到发展规律,预测未来并推论现在的决策令其符合未来的目标。
创意的制造和加工
观察 - 拆解 - 联想 - 重组(打乱、替换、增删部件)
创意的结果
- 用最严厉的标准去挑剔
- 找出各种毛病
- 确保创意的可行性
二、用户画像
为什么画像?
- 凡产出,必有对象
- 凡对象,必有群体
- 如果无法概括尽量真实
什么时候开始画像工作?
- 画像时间:明确大致的市场方向和需求后,即可开始工作
- 画像过程:一旦开始,就是一个不断完善、推翻、优化的过程,方向和画像会越来越清晰,且不同的阶段画像的目的和内容也不尽相同
如何画像?
画像的核心是寻找或虚构一个尽量真实的用户记录他的各种信息。
2.1 步骤一:划定用户群,确保考虑如下因素
- 用户所在的时空
- 用户与他接触的人群
- 用户所在的环境
- 用户完成什么任务
- 用户完成任务使用的工具
根据要素,找到拥有相同属性的人群,框定一个大致的范围,划定产品的目标用户群。
2.2 步骤二:线索与推理
收集线索:带着划定人群的结果,去寻找某一个符合这些条件的真实存在的人物,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并忠实的进行记录。
注意:收集线索要客观理性,避免提前对行为进行分析和判断
调研表
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照片、年龄、生日、家乡、目前常驻地
环境背景
家庭成员、亲人关系(联系方式和频率)、居住地点(位置、费用)、上班地点、出行交通
人际关系
最好的朋友(年龄、职业、爱好、结识方式、联系方式与频率)
经常联系的朋友(同上)
兴趣爱好
爱好、内容、场所、工具/方法、消费
作息习惯
起床、上班、午休、下班、睡觉
可根据情况增加事件事件,包括早餐、看书、运动的时间以及具体的状态的描述。
工作情况
行业、岗位、收入、接触最多的岗位、一句话概括你的岗位是做什么的
设备
电脑、手机、其他器材、使用频率及时间
产品相关
当涉及到某类场景与产品相关,可增加相关的信息类别,比如设计一个远程会议产品,可以增加开会频率、时间、开会方式、参与人数等信息。
信息收集方法
一周内多次采访用户,询问以下问题:
- 你在哪里?
- 能给环境拍张照片吗?
- 你在做什么?
- 能把你正在做的事情拍张照片吗?
线索筛选
可生成甘特图对用户进行对比
- 关联用户、事件、时间、场所,可寻找目标用户共同的行为模式。
- 关联用户、场所、工具、事件,可寻找用户完成任务的习惯。
- 关联用户、事件、场所、消费,可寻找用户的消费习惯。
2.3 步骤三:提取总结
画像输出
将于产品相关的用户信息一一提取出来
基本信息
- 工作概述
- 与产品业务相关的场景
- 作息规律
用户故事
用故事的方式说明用户在使用产品中产生的情况和处理方法,以及关联用户的行为。
故事中尽可能的设置一些异常情况,例如掉线、延迟、环境变化、对象变更等,并描述可能出现的处置方法。
验证结果
在画像和故事的制作过程中,不能臆想目标用户的结果,尽可能的得到用户的真实情况。
思维方式
从大的全局出发,不断删减、斟酌,直至“删无可删”。
三、任务与流程
梳理任务和流程的目的
“设计”产品,实际上是设计一个以需求为起点的推理结论过程。对任务和流程的梳理,将“需求”和“创意”链接起来,将想法形成一个产品、一个平台和一个系统。
如何做任务与流程?
- 目标:通过一系列步骤完成对任务与流程的梳理,最终目的就是帮助用户,完成核心的任务
- 执行:通过画像提炼用户核心的需求
- 内容:什么人物、在什么地点,使用什么工具,完成什么任务
注意
- 从本质思考产品,不可为了抄而抄,为拼凑而拼凑。
- 用逻辑推演流程,我们以用户行为来决定操作的方式与界面,而不是功能推倒界面。
3.1 步骤一:拆分任务
使用上帝视角审视整个任务,从“我”是其中一个用户中抽离出来,发现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分支,以及与其他用户接触的可能性。
从线下开始思考,推演到线上。
基于真实场景
了解在「现实中」用户如何完成这个任务?
角色任务
包括除自己之外的所有角色,不同角色完成任务才算一个完整的任务过程,形成角色和任务的流程图。任务是否必须
审查任务流程中是否有非必要的任务存在(删除子任务,核心任务依然可以完成),追问自己还能删除什么。调整任务的时间轴
将可以同时完成的任务进行合并
转化线上任务
产品/系统替代人工,从而降低用户成本,产生用户价值。
- 产品替代角色
- 系统替代人工
3.2 步骤二:任务流程推理
角色和行为
执行任务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是“谁”“做什么”,即某个角色来完成某个行为。然后将行为串联到流程中,包括角色之间行为的流转交接,可得到一个初步的流程方案。
- “谁”“做什么”
- 核心任务的角色行为
- 审查核心与再次决策
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
需要与研发确认是否可以执行,或者想实现某些结果时,需要哪些前置条件和哪些炒作会导致必然的结果。
(涉及功能设计时的逻辑)
3.3 步骤三:串联时间画面
流程转化界面
- 与用户交互有关的界面,先按照流程图,再界面中写下所需要的内容。
- 再将内容转化为输入框、按钮、列表等实际界面。
把界面合并到流程中
- 将全部的页面按照流程调整顺序,形成页面工作流。
- 不要太在意细节,尽可能的多形成方案,保证流程的通畅。
- 选择对用户来说理解成本最低,扩展性更高的方案。
笔记总结
产品经理的工作流
- 产生创意
- 确认目标用户
- 分析目标用户行为
- 通过行为产生业务流
- 业务流丰富交互产生页面流
产品经理的输出物
- 创意描述文档
- 用户描述文档
- 用户画像调研表
- 用户任务流程图
- 线上业务流程图
- 页面工作流程图
- 页面低保真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