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心民心、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任务。”在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下,苍蝇老虎一起打,不时有居高位者身陷囹圄的事件见诸报道,赢得群众一片彩声。
反腐败斗争前路漫漫,法规制度的强力约束是求诸于外,更重要的是党员干部应心怀敬畏,求诸于己。
鲁昭公二十九年,“晋铸刑鼎”。这可以算作中国法制史的一件大事。自此,刑律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带着极大阻力飞入寻常百姓家,与受压迫的百姓们一道摆脱了贵族阶级的凌辱。此后刑可上大夫,礼下于庶民。孔子感慨“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这固然是“重礼”的孔子为贵族阶级立场所做的背书,但其“民在鼎矣”之言,却依然能引发我们对现今党员干部反腐倡廉的思考。
如果人们都注重于律法,只求免于犯罪,而失去内心的廉耻,这样的社会未免太不理想。
“君子慎独,不欺于暗室”。在独处时要时刻提醒自己,坚守内心的真实和正直,不作出违背良心的行为。这是一种高度的自我修养和强烈的道德自觉;“卑以自牧,不欺于心”,以谦卑的态度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不断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这是一种深刻的内心自省和自我实现的精神追求。
权柄千万,执于一端,党员干部行止之间皆为风范。为政者应心怀敬畏,如不周擎天,沟通天人之愿。作为组工干部,更应该思考如何从根源治起,利用党员干部内心对于党纪国法、天理人愿的敬畏,来减少甚至杜绝负面事件的发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员干部内心应一尘不染,那行为处事的源泉就会始终清明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