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朋友们一起吃饭,朋友带着4岁的宝宝一起。走的时候宝宝在玩具城前面流连忘返,后来因为要买一个玩具遭到拒绝而大发脾气,哭闹不止。
这个时候通常家长会有两种态度,
一种是实在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反正没多少钱就买了吧。
还有一种就是要坚持原则,把这小小的玩具上升到教育的问题,觉得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惯着”孩子,会养成不良习惯。
其实一个小小的玩具并不能代表什么。重要的是家长给孩子买东西时候的心态,到底满足的是孩子还是家长自己。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小时候的自己,而这个小时候的自己时不时就会出来干扰你现在的生活。
比如一个人如果小时候经常得不到夸奖和肯定,他长大之后尤其是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会愿意夸奖和肯定自己的孩子,其实也是在肯定小时候的自己。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经常得不到某种想要的东西,那么等他有了孩子之后就总是觉得不能让孩子跟自己一样,一定要让孩子得到满足。而这时他满足的其实是那个他内心的小孩,而不是自己的孩子。
我们经常会把自己的孩子和自己内心的小孩儿混为一谈。但这完全是两码事,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不同的两个个体。我们成年人和我们的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对事物的需求跟我们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家长总是按照满足自己内心的小孩的角度去满足自己的孩子,那么就会出现两种问题,第一种如果家长内心的小孩是人格健全,对物质生活感到满足的人,那么他对自己的孩子就会比较理智。第二种是家长内心的小孩在某一个方面得不到满足,那么他就会无限的给自己的孩子这方面的物质和爱。试图满足自己内心的小孩,这就是我们说的溺爱,但其实我们溺爱的不只是孩子还有我们自己。
怀孕之后对于购物这件事身边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种是说要开始买买买了,有好多东西要买,各种对比,各种代购,大家都试图找到自己能力承受范围之内最好的产品给孩子用。
还有一种前车之鉴的说法就是不要买那些没用的,比如孩子的衣服穿不了几天就不能穿了。
但这些前车之鉴也是用金钱堆积起来的经验,大家都是经历了买买买之后才会变得理智。对于一个新手妈妈,还有什么是比给宝宝买东西更能表达爱的呢!但是金钱能买到的东西就是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家长买来的东西只能满足他的生理需求,孩子的安全感,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超越的需求这些都是用钱买不到的。需要的是家长的时间,耐心,教育,和指导。所以即使你给孩子买的是书籍而不是玩具,如果家长不付出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一起阅读,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或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阅读环境,那么这些书跟玩具也没有什么差别。让孩子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比让他简单的高兴更重要。所谓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也并不是用物质去满足他,让他快乐,而是通过家长的陪伴和教育让他逐渐长大,学会解决问题,并享受自己解决问题的快乐。
现在中国很多家庭教育的畸形之处在于越贫穷的家长越能养出“富二代”习性的孩子,因为他们忙于赚钱让孩子的物质生活过得更好,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和教育孩子。等孩子习惯了家长的这种付出,长大了需求更大的时候家长又满足不了了。这就是那些教育失败的悲哀。
孩子的快乐和优秀并不是用钱能够买来的,家长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买这个东西到底是满足了谁的需求。当你长期供给给孩子他没有要求的东西的时候,他就会习以为常,并觉得家长无所不能。如果你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家长那当然没问题,如果你不是,那就慎重的考虑到底要以哪种形式对孩子表达爱,购物绝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