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晋王三矢
历史其实就是故事,本不应该如此枯燥。作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傻逼,我们今天就先来讲一个积极向上的故事。故事的背景是唐朝灭亡后的军阀混战时期,历史上称为“五代十国”。我们都知道五代之后,北宋帝国统一中国本部,但是在这个窝囊的帝国诞生之前,有一个军事奇才差一点就统一了天下,这个人就是晋王李克用之子,后来的后唐庄宗李存勖。
李克用与当时的一代枭雄朱温对战十几年,终于没能占到任何便宜,在遗憾和愤恨中身染重疾,眼看就要撒手人寰。临终之前把自己最能干的儿子李存勖叫到床前,命其克承大统,承继父业。李克用对李存勖寄予厚望,他拿出三支箭,对李存勖说,“后梁的朱温,燕地的刘仁恭,契丹的耶律阿保机曾经都是我的朋友,我对他们以诚相待,结果他们后来都恩将仇报,反叛于我,将我晋国逼到如此境地,我死不瞑目。希望我死后,我儿能奋发图强,为父亲报仇。”
李存勖继位后,厉兵秣马,大刀阔斧的改革弊政,打击贪腐,宽刑减负,不久晋国大治。之后李存勖便踏上了漫漫征程,他把父亲的三支箭供奉于太庙,每次作战都要沐浴斋戒,将箭请出带在身上,以提示自己不忘父仇,奋勇杀敌。打完仗后,就把箭奉还太庙,继续供奉。晋国的大军在这位军事奇才的指挥下,所向披靡,南败后梁,北溃契丹,兼并河北,马踏塞北,剑抵辽东。河北的刘仁恭,后梁的朱友贞先后被李存勖灭掉,北面的蛮族契丹在李存勖的持续打击下,再也不敢南下,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李存勖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并且统一了北方。而当时,最强大的几个军阀都集中在北方,北方平定后,统一中国指日可待。
这真是个励志的故事,可以说和越王勾践一样经典。父亲的三支箭给了李存勖三个奋斗目标,调动起了这位奇才的全部天赋。当时的后梁开国皇帝朱温都忍不住称赞这位强大的敌人,“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李存勖这样的儿子,李克用死也瞑目了,我的儿子与他相比只是猪狗一样的东西。
(二)李存勖的奇迹
的确,这是一个奇迹。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后,唐朝就陷入军阀混战的乱局,唐朝中央政府军经历上百年的血战,最终被军阀颠覆。毕竟政府军,不可谓不强大,至少相当一段时间是不比军阀差的。但是唐朝历经上百年都没解决的问题,却被这个年轻人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解决了一大半。
为什么?
从李存勖的角度讲无非三点,正面向上的思维方式、极度的热情、超人的军事天赋。其实,我们人生工作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思维方式、热情、能力是乘数关系。对于一般人来讲,能力是最次要的,因为你再蠢,你也能达到大概60分,而热情的取值范围可以从0取到100。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它的取值范围可以从-100取到+100,如果你的思想消极堕落三观不正,无论你有多大的热情,无论你有多大的能力,最终都不会有好结果。因为你的思维方式是负数,所以最终的结果也是负值。比如那些黑社会老大,比如那些贪官污吏。他们的能力不可谓不强,他们对自己祸国殃民的事业不可谓不专注,但是他们都不会有好结果,大部分人出来混过之后,都要拿命去还。
在这一时期,李存勖发奋图强,父亲的遗嘱给他极强的目标感,因此他的思维方式是极为正面的。热情那更不用说了,再加上极强的军事天赋,李存勖迅速走向人生巅峰。
(三)奇迹般的覆灭
一个拥有半壁江山的帝国,一个拥有杰出帝王的帝国,本应继续努力,扫平天下。但很可惜,在李存勖称帝三年后(灭后梁之后,李存勖称帝,仍采用唐朝国号,史称后唐),他的帝国迅速走向覆灭。真是令人费解。我们这位半世英豪李存勖,居然在称帝后开始了荒淫无度的生活,玩女人,玩戏子,猜忌功臣,屠戮忠良,结果死于部下的兵变,他称帝建业的梦想也随着他的后唐帝国一起被扫入了历史的垃圾堆。
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戏子)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我们不再套用上面的公式,因为任何人都能看出,李存勖称帝后的思维迅速走向负面,思维方式这一项变成了负数,所以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四)每一个人的脑海中都有一个李存勖
我们说了这么久,感不感觉这个故事似曾相识。李存勖这个人跟项羽有点像,特别是发迹阶段,晋王三矢的故事是不是与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秒。而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缺乏政治眼光。前面我们讲过项羽,项羽放逐义帝,背关怀楚,嗜杀成性都是其政治智慧极度低劣的表现。我们再来看看李存勖
当李存勖要称帝的时候,他的忠臣张承业赶紧跑来劝诫,张承业讲,”现在天下还没有统一,我们一向打着复兴唐朝的旗号,您现在应该立一个唐朝的后裔当“儿皇帝”,奉天子以令不臣,感召那些怀念唐朝的仁人志士,并肩作战。您现在自己称帝,会让天下人看清您真实的政治意图,失去号召力,失去人心。”多好的建议,可惜李存勖没有听从。在他几百年前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点就比他聪明多了,所以同样是统一北方的豪杰,但论思维的层次,李存勖跟曹操不是一个量级。
但我们不经要问,像李存勖,像项羽这样的人。天赋不可谓不高,智商不可谓不高,可为什么就是无法具备政治眼光呢?不仅是政治眼光,经济的、社会的、人性的眼光也统统没有。可以说除了军事才能,其他方面的思维都极度匮乏。
答案其实已经出来了。
因为他们的天赋极为突出,他们太爱慕自己的军事才能,他们太自信自己杰出的指挥艺术。他们联军百万,攻必克,战必胜,所向无敌。所以他们认为他们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都可以依靠军事手段解决。
军事才能是他们的优势,这个优势太强,他们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的优势上,最后目光越来越窄,让他们无暇顾及除自身优势以外的任何事物。最终他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也演变成一元化思维,其他诸如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什么也看不到了。
结果呢?曾经成就他们的,却终将他们毁灭。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有“李存勖思维”。
以前上大学的时候,总是会听到这样的争论,大学生究竟是学习重要还是交际重要?如果现在让我回答,我会说“both of them”,都重要。你可以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但不能偏科。但通常情况下,努力学习的莘莘学子多少都会有点鄙视那些“交际达人”,认为这些人一身眉骨,浮夸自大。而那些天天醉心于人际关系的学生,几乎碰到任何问题,都要靠“人情”来解决,并且嘲笑着那些用功读书的“书呆子”。其实这两种情况都是源自对自身优势的过度放大,导致自己看不到除自己优势的一切,孤芳自赏,目中无人。结果呢?
交际达人在日后的工作遇到瓶颈时,总是感慨到,"草,真应该多学点知识”
莘莘学子在工作中遇到困惑时,也总是感慨到,“哎,死读书也不对,也应该学学那谁谁谁”
(四)读史使人明智
其实写这些与历史有关的文章,也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短短不到三千字,如果提前构思好呢,也基本要写三个小时,如果临时起意,恐怕至少5个小时。但时间在思考中度过时,总是特别的快。所以当我呈现这些文子的时候,我并不是怀着一种说教的心态。我是一介草民,既不是什么专家学者,更不是成功人士,我没有这个资格。我只是将自己在读史的时候的所思所想整理成灵感,加上自己的思考,真实的呈现在读者面前。目的不是为了宣扬自己高明伟大正确,而是希望引发大家的思考。
无论您同不同意我的观点,无论您是交口称赞,“天下英雄唯吾与使君耳!”,还是破口大骂,“匹夫竖子,大胆狂徒”,都说明您对我所写的东西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这样就足够了,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作者的目的在于引发思考,而读者的目的在于在思考中成长。而历史是一面镜子,特别是古人的故事,而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读史使人明智,这个“明”字我想不应该是个形容词,而应该是个动词。
今天就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