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被QiangSt问及为什么还没对象这件事,仔细思考和梳理了一下原因。
一方面由于工具理性的长期影响,使得社会上普遍追求一种效益主义(一说功利主义,但那样就带有贬义了),人们普遍比较重视“结果”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换句话说,即判定其行为适当与否的标准主要在于其结果的实用程度。
#帶井號的這兩段是後來額外增加的,可以跳過。探討效益主義出現的時間,我認為大約可以以1960年為界限,可以認為在該年分之後出生的新生兒受到技術性社會(海德格爾語)的影響較為深刻,也會因此對於幸福有與前代截然不同的觀念,比如我們的父母輩或許會常常買新的衣飾以及購置新的家具,但這種現象在爺爺奶奶輩卻極為罕見,說到底還是由於不同的社會形態,對人們所施加的觀念不相同罷了#
#社會形態對於觀念層面上的影響其實并無關於現實中的貧富,舉例而言當前社會退休的老人們並不缺少金錢但依然普遍反感于過度消費,而明顯缺少金錢的年輕人卻又對流行消費品(比如iPhone 6ヽ(´Д`;))有著深深地汲求#
简单地说,就是现代社会对于物质财富比较重视,而我没什么钱。(男人理应自食其力,所以在这一方面家里的钱就不算在内了)
另一方面,在对自己性格的挖掘中,发现了很强的利他主义倾向,从我本人的角度来讲,不是很乐意去追求一些优秀的女孩子,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而难以配得上人家,总感觉会误了人姑娘家前程。
不敢去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因为不清楚自己有什么能配的上人家的地方值得去交换。
第三,所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事关姑娘家一生幸福,责任之重,岂可不慎之又慎。这既是责任,也是承诺,之所以不敢轻易许诺,就是怕自己不能做到而辜负了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