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从几年前开始就被炒作地热。不可否认,这部书的题材确实是很少见。在我们传统的印象中,“精神病”在日常生活中大多和“暴力”相挂钩。
而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精神病”世界——聪明、“骨骼清奇”,逻辑严谨。
这得益于作者访谈对象的选择。
这里说个题外话,其实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调研,在我们开始这项工作之前,我们就已经预想了一个结果,然后就会下意识地去寻找材料来论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时候也会出现一些选择性失明耳聋。当我结合我生活中遇到的有精神病的病人来看,我觉得,作者写出来的这几个访谈案例仅仅是“个例”,不代表所有“精神病人”的特质,更何况“精神病”分类很多,所以不能以偏概全地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我看过一些关于这部书的书评,这让我有所受益。我也觉得“精神病人”是因为某些心理刺激导致其过度沉溺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将真实世界和自己相信的虚幻世界相混淆。分不清真实与虚幻,大概是区分精神病的一个标准吧。
原来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后来在渐渐认识到——人类的思想和感情都很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你看过电影《浪潮》,了解过路西法效应,你就会明白环境对于一个正常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样你可能就会赞同这个观点。
如果你个人开始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会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让它逐渐丰满以对抗外界的真实世界。在完善自己世界的时候,“精神病人”也会不断完善自己的逻辑。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书评作者提出的,漏洞百出和无懈可击,这两种理论都不可信。其中无懈可击的逻辑有可能是真的,只不过大多数人受到时代、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对这种逻辑既无法理解,又无法反驳。而本书的作者所例举出来的病人大多是这一类。
所以,我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绝对不能把它当作对“精神病”的窥视,它仅仅是故事而已。
如果作为故事来读,我们可以了解一些看待事物新奇的角度,但不能太过深究其中的逻辑验证。
因为这是一个死循环。而且当你自己无法验证其中的逻辑时,你可能会开始自我怀疑。当年我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曾经感叹这些精神病人“没毛病”,尤其是在接触一些非正常的网上精神测试之后,我也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也有一点精神分裂?
如今我回头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会觉得作者再筛选访谈对象,对话题材时的“刻意”与“夸大”。他只是让我看到了一些类似“天才”的疯子。
正如作者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也无需深究其中的奥秘,更不需要对号入座。
关于“天才”和“疯子”的论断让我不禁想起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一个短视频——两道问题测试你到底是“精神分裂”还是“天才”。视频中解释了,为什么精神分裂的人和天才看到的结果会相似,而正常人却不同呢?
那是因为正常人的大脑可以做一些联想,把一些片段自动的“粘合”到一起,自动生成了被欺骗的连贯性图像。但是精分分裂的人丧失了这种能力,所以他们看到的图像是割裂的。对应的天才,他们的大脑比正常人多了一个“开关”,他们即能看到割裂的画面,也能自动生成连贯的图像。他们只要将“粘合”的开关打开,他们就如同正常人一样。
你看,这里比较的也仅仅是“精神分裂”和“天才”而已。
世界这么大,社会压力这么大,还是不要看太多让人产生自我怀疑的书,怀疑这么多干嘛呢?也许你是个天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