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年前的今天,即1893年的11月29日,身居南方的一位清朝重臣写了一封奏疏,呈给当时在位的光绪皇帝。他在奏疏中写道:“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在今日中国,学堂尤为自强要端”、“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很快,这位重臣的建议便被采纳,这所学校旋即着手开办。
这封奏疏叫做《设立自强学堂片》,这所学校便被取名为“自强学堂”。而奏疏的作者,则是晚清掌握着湖广地区军政大权的洋务派大臣——张之洞。他创办的这所自强学堂,则走过了百余年的风风雨雨,迄今依然坐落在湖北省的省会武汉市。现在,这所学校已经不叫自强学堂了,它的名字叫武汉大学。
19世纪的中国,可谓内外交困。对外屡战屡败,各类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如家常便饭一般。在生死存亡之际,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为改变贫弱无力的中国而想尽各种办法。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在当时困难的局势下,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希望借助西方的先进技术、新式教育等等来改变中国当时困顿的局面。
在洋务派的推动下,一批批近代企业相继开办,如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等;一批新式学堂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著名的有京师同文馆、广州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等。在这些新式企业和学堂的带动下,新技术、新文化、新思想正在一点点得传入传统又古板的中华大地。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作为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张之洞自然也十分热衷于引进各种新式机构。张之洞在前往武汉担任湖广总督前,在两广地区活动了五年。在这五年中,张之洞大力扶持洋务运动,兴办造船厂、兵工厂、织布厂、钱币局等各类实业。
然而当张之洞来到湖北,却发现这个身居内陆、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的省份竟然没有像样的新式企业和新式学堂。作为洋务派的他当然不能坐视不管,原本打算在广州进行的一系列庞大建设计划,由此全部搬到了武昌。
于是,在19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整个湖北热闹了起来。铁路、钢铁厂、织造局、学堂,一个都没落下,所有的洋务事业都欣欣向荣。如果当时有所谓的GDP统计,湖北省一定是全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自强学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张之洞力主创办的。那么,既然作为新式学堂,自强学堂在当时要学些什么呢?
在张之洞的奏疏《设立自强学堂片》中,他提出,学堂要分为四门,其实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四个专业,这四个专业分别是方言、格致、算学、商务。这四门,以我们今天的人来看,有些不明不白。解释一下,方言其实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方言,而是外语的意思,因此方言其实是外语专业,格致其实是包括化学、电学、光学等在内的理科专业,算学自然是数学,而商务则类比于今天的商科。由此可见,至少在专业设置上,自强学堂已经很有现代大学的味道了。
至于招生规模,当时的自强学堂目标是每个专业20人,四个专业共80人,且打算以两湖地区的子弟为主。但实际上,在自强学堂开办的早期,两湖地区合格的学生并不够多,于是只好放宽条件,让其他省的学生也来报考。然而即便如此,在1896年,学堂里也只有区区41名学生。来上学的也不是湖北人最多,反而是江苏人。到了1899年,在校生总算达到了75人,湖北子弟也是学校里为数最多的了。
在自强学堂开办之后,也经历了多次教育改革。比如扩大外语科目,原来就方言一门,后来扩大到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和日文五门。数学专业比较惨,直接划归给了隔壁两湖书院。至于理科和商科,张之洞认为当时中国没有足够的师资和专业书籍,开设这俩专业的条件还不成熟,于是又给停办了。所以在一段时间内,自强学堂几乎变成了一所专门的外国语学校。
不过这样的“小格局”自然是不符合张之洞的意愿的,等时机成熟之后,自强学堂再次改革。化学专业再次加入自强学堂,而且还增设译书机构,开创翻译商务经济书籍新风。
自强学堂在改革后,对招生要求有了严格的限制。比如年纪不得超过24岁、不得小于15岁,又比如抽外国大烟的不得录用。有一条比较有趣的规矩是,如果毕业以后学生去外国的单位担任翻译,那么在校期间的学费生活费都要追缴。。。
自强学堂除了学生少,老师也少。在1899年的时候,全校也就30来号教职工,其中教师不足20人。不过,老师中有鼎鼎大名的近代怪才辜鸿铭。而《设立自强学堂片》正是由辜鸿铭等人参与拟稿的。
到了1900年后,自强学堂开始加速发展。1899年时,自强学堂还只有75位在校生。到了1902年,自强学堂改名方言学堂。1903年,方言学堂已经有了120位学生,而两年过后,这一数字增长到了350多人。改成方言学堂后,学校教授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这时候学校的课程已经多达16门,包括中外文学、地理、历史、算术、博物、物理化学、公法、绘图等等。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方言学堂的基础上组建了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5年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1928年,组建国立武汉大学。而在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后,就已经下设了文、理、工、法四大学院,包含了十多个系。
后来,又经历了种种曲折,包括抗战时的院校西迁、建国后的院系改组和大学合并浪潮,终于武汉大学成长为了今天的样子。截至今年,武汉大学拥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5个学院(系),122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7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700余人,有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更有普通本科生31086人,硕士研究生16426人,博士研究生6785人以及外国留学生1838人。
今天的武汉大学,已经不是100多年前那所只有10来个教师和不到100个学生组成的小学堂了,它早已发展成一所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1995年,武汉大学成为首批进入中国“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2001年正式进入中国“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名单,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A类建设高校。在很多学科领域,武汉大学也在全国名列前茅。而当初筹划组建自强学院的张之洞,他所兴办的那些实业已然废弃作古,化作历史书上国人奋发图强的一段记忆,但以自强学院为首的教育文化上的贡献,却一直在星火相传。他以及参与的辜鸿铭等人,种下的一粒小小的种子,经过百余年的风雨与磨砺,如今已经成长为一颗参天巨树,而这颗巨树,还将枝繁叶茂,继续前进,努力成为国际一流大学,并为我国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