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开始,那是游子心中的火,不管身在异乡被浇过多少冷水,扛过多少苦痛,也能奔着这团火而得以痊愈,熊熊烈火,永不熄灭。而真正给那些冬天里的手带来温度的,是火,真正的炙热的火,熊熊烈火,永不停歇。
四川老家,常兴烤炭火。早晨的第一把火烧水,第二把火石子燃炭,四四方方的木架中间架着圆圆的火盆,火盆里正冒着金色的小火星。大年三十,回家的亲人到了,听坡上的狗吠就知道,到了院口,爷爷就上前双手接过礼物,用家乡话吆喝:“来来,来烤火,那些娃儿,多搬些板凳来坐......”但坐得长久的多半是男人,女人们小坐就会去厨房帮忙,就算不帮忙,也会陪着煮饭的奶奶聊聊家常。(爱是陪伴)火前的男人们各自点上一支烟,掐到了“吹嘘”的时间,就会把烟从嘴里抽出来,说着一些总让小孩儿们听不懂的笑话,一直说到开饭,火就跟着去了桌底。
桌上,大人们爱吃火红的鱼汤,深紫的炒郡肝,绿油油的青椒肉丝,深红的炒糖肉......而孩子们则更偏爱金黄的炸汤圆和奶白的折耳根(小孩居然爱吃)。大人们互相敬酒说着祝福的话,小孩席则讨论今天的折耳根是在哪个坡挖的......欢声笑语的同时,小孩儿席传来一阵焦味,有人下意识往火盆边一看,原来是有个小孩儿的鞋子烤焦了,(我也看到过)那小孩儿嗤的一声笑出来:“没事,幸好是拖鞋,不是新鞋子”。大人小孩们也都跟着笑,恐怕那盆火啊,也在桌底羞怯的笑着吧!
老家的电视坏了,自然看不成春晚,就这样,火盆兵分三路,两桌麻将底下各一盆,剩下的摆在小屋里,不会搓麻将的老人小孩就围坐在一起,老人们总讲一些小孩们父母小时候的事:爸爸偷猪草啊,妈妈把药当糖吃结果中毒啊......都津津有味的讲着,津津有味的听着,一火盆的火就慢慢化成灰了。有小孩嗑的瓜子壳掉到了火里,稍大一点的小孩也会劝阻:“莫把向儿葵壳壳扔到火里,烟人得烟人不得”。虽然是烟的味道,但也是年的味道,一屋子的年味,一屋子的家乡话味,融到空气里,融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就是年了。
回家的车票总是往返的,到了要走的那天早上,奶奶已经早早的生了一盆火,而那些刚刚归来的游子也会早早的踏上征途,剩奶奶一个人坐在火旁,喃喃自语:“可惜了这么一盆好火哟”。
不管身在何处,走在何时 人们心中的火灿烂如初,生生不息,而家里的那盆火也依旧等待着他们,灿烂如初,生生不息。
如果可以,请别辜负了那一盆好火。
如果可以,请多回家看看。
火不会走,年也不会离开,你若回家便是年。
(以“火”为题目,使得这篇文章特别新颖,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写出了过年的红红火火,让我百感交集。但离别是司空见惯的事,没有离别,哪来重逢。所以不用伤感,会有机会继续陪伴在家人的身边)
——括号内为老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