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一剧流行至今,郁可唯和胡歌演唱的主题曲也风靡一时。整首歌旋律动听节奏错落,更有李清照佳词相衬,为人传唱也是有道理的。只不过,前半部分今人填词,出现诸如“寻香误觅亭侯”,“台高冰泪难流”这些生造且不通的“仿古词句”,应是瑕疵。不过,这类瑕疵在如今的古风歌曲中俯拾皆是,暂且不做专门点评。且说歌曲后半部分的古词今用,倒也可算特点之一。
与古诗相比,词节奏参差,抒情细腻,入新曲理应更为容易。较为人所知的,包括苏轼“水调歌头”,李清照“一剪梅”,李煜“虞美人”,杨慎“临江仙”以及岳飞“满江红”等。其中有儿女情义有金戈铁马,谱曲者大多依词写意,有现成的词情,也为谱曲增加了意趣。不过,借古词谱曲甚难,因为所选之词大多为古代一流经典,这就要求曲作者很好地体会词意,再依靠高超的才华来谱写旋律。若谱曲者才华略逊,则难免“音不达意”,便算是憾事了。
就上述所举数例来说,苏轼词“水调歌头”被改编为歌曲《明月几时有》,邓丽君和王菲等歌手都曾演唱过,在民间传唱不休。不过,细品词意和音乐相合,则颇有值得斟酌之处。原词中起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气魄雄浑,毫不拖泥带水,直接领全词入极高极旷的意境。然而在音乐中,起句平平而起,节奏顿挫有致,虽然朗朗上口,实际上和词意之间距离甚远。再往下唱,到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句意凄美,借明月圆诉别离苦,而旋律中采取一连数个大调和弦相续,音乐情绪跳跃轻巧,也并没有表达出词中惆怅柔情。苏轼词才华高绝,要配曲本没那么容易。这一首歌虽然有名,若词曲合论,很难算是上乘。
古词今曲的成功之作,可以谷建芬所谱《滚滚长江东逝水》为典范。这首词本来是《三国演义》小说的定场词,又被采为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可以说将整部三国的精义尽纳其中。因此,谱曲者采取了雄浑古朴的基本风格,来抒写时代苍凉感。“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句,旋律在“是非成败”四字上减少起伏感,把高音落在“转头空”之上,和词意全然符合。至“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句,旋律逐渐转向沉郁,音调渐落,如见夕阳已红,也为后半部分的高亢收尾埋下了乐感上的伏笔。全歌到最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将最高音定在悠远嘹亮的“笑”字之上,既深谙杨慎词,也深解历史古今人世代谢之理,江山如梦无非一笑。词曲相应如此,可见谷建芬老师功力之深,已不限于音乐作曲之中。
回头再来看这首《知否知否》,用李清照词又当如何?其实,“如梦令”一词本身,字数虽少,也是有其起承转合的。“昨夜”是起,“不消”是承,“试问”一句是全词之转,“应是”是最终之合。不过,谱曲者可能为旋律丰满之故,前面补了两段今词。这样一来,“如梦令”就成为了全歌的高潮片段。到了“昨夜”两句,本应铺设情感之处,却采取了高潮的唱法,节奏迅捷,字字升高。你可细品,词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是如此急促的情感吗?残酒未消的感受用高音来标举合适吗?正由于在此处处理失当,以至于唱至男声时要再次升高八度来点出词意中“却道海棠依旧”之转折。可惜,词意的转折虽然有了,但是卷帘人若以歌中这样的节奏来回答“海棠依旧”,恐怕不是多么妥当吧。把全曲的最高音落在“海棠依旧”之上,更显然有悖于原词中的闲愁闺怨。当然,结句“应是绿肥红瘦”回归舒缓,总算让歌曲有了一个还不错的收尾。从整体的旋律来看,《知否知否》一歌也可算悠扬动听,但若谱曲者能更为考虑到词意和旋律的相应之处,那就更佳了。
实际上,古代的词句和词牌本就是相应的。“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可见“何满子”是哀曲。“六州歌头”、“满江红”节奏豪迈,“虞美人”、“忆秦娥”曲调哀婉,所谓“腔不韵勿作”。虽然用今天的曲子来唱古词省却了填词之烦,依词造曲却也是逞才之作,谈何容易呢。
尤雾
2019年2月17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