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创造出文字的古代文明,都创造出了数字符号。我们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最开始接触的就是关于1-10数字的认识。书中通过一个太阳、两架飞机、三个皮球、四辆汽车、五把手枪、六个文具盒、七把尺子、八个转笔刀、九块橡皮、十根铅笔等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字。
在教学数字之前,我觉得首先要明白何为数?数是对数量的抽象,在认识数之前,首先要认识数量。数量是对现实中事物量的抽象,比如古代狩猎收获的多少?一年的粮食收获是否可以满足一年的温饱?这种有实际背景的、关于量的多少的表达就称为数量。而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本质是大与小。
关于数量的多少,大多数古代文明都是借助对应关系来记载的,包括结绳记事、石子、泥球等。学生如何认识数量关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对应的方法,利用图形对应表示事物数量的多少,然后在对图形的多少进行命名,最后把命名了的东西符号化。比如用两个正方形对应2;另一种是基于定义的方法,数的定义依赖于数的大小关系,比如先有1,称1的后继为2,2的后继为3。
《快乐的午餐》和《动物乐园》这两课,都是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多少,以及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在教学这两课时,要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一一对应这种关系。对于相同的东西,学生是比较容易比较的,但对于不同的东西,比如四粒米和三头牛谁多?这就难理解,这时,采用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把米和牛分别看成一个集合,从米的集合里拿出一个,从牛的集合里拿出一个,重复这个过程,最后米还有剩余,说明米的数量比牛多。
另外关于数的大小,这其实和学习数的顺序密切联系在一起,老师可以利用计数器,通过拨珠子,让学生感悟数的大小顺序。比如,老师先拨一颗珠子,提问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学生回答后在计数器上方标上1,再拨上一颗珠子,共有几颗?应当用什么数字表示?教师边演示边叙述:1颗再添上1颗就是2颗,2颗比1颗多,2比1大。或者,利用“点子图”,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提问:“1的后面是几?”,“3在谁的后面又在谁的前面?”。
在小学低段的教学中,应当重视数与数量的关系,应当重视数的大小和数量多少的对应关系,并且应当创造出各种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悟这样的关系。反思自己对第一单元的教学,让学生动手操作方面做的太少,今后对于教学此内容,多加入数的创造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从数学的本质引导学生。